心物一元论说(三)心物一元应用


心物一元论说(三)心物一元应用
 
作者:郭顺红
 
     在中华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是一家为主体(儒家)多家融合的局面,儒家作为文化主体,不算严格意义的“宗教,也可以说只是准宗教,她具有非常的亲和性与开放性,在数千年的长河中,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没有十子军东征和圣经跟着枪炮走的扩张历史,更没有以宗教名义的所谓圣战,中华文明的历史一直是理性的。

     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纯唯物哲学观,她关注人性,重视人文关怀,《周易》中将天、地、人并列三才,强调人与天地是同元的,儒家、道家甚至讲人的境界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休。自宋代,儒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而创立了宋明理学,将人性与天道思想发挥到极至,这些都不是目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所能达到的。

    心体的本来面目通常是难以识别的,我们通常可以辨别的就是心的作用,即意识的流动(念头);物质的本源是什么样子我们通常也是不知道的,只能看到物质的多种形态的表现。然而,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念头已断,灵明而知)可以证悟心体的本来面目和物质的本源,这种情形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王阳明称之为致良知。此时就是见证了心体和物质的本源,发现其两者是一性的。心物一元是心证所得,而非臆测,历代先哲也是这么说的。

    心物一元说解决了万物的同元与生命的归根问题,是终极的生命关怀。这一点唯物哲学观不可企及。
有人将辩证唯物论引入“物质属性的概念来修订唯物论,这与心物一元的哲学观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毕竟还是基于唯物论的分析哲学,一是不具有整体系统观,二是解决不了心(意识)本原问题。
 
    唯物论的基本立论是: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客观反映。

    心物一元论的基本立论是: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统一,物质的能动性(可运动性)及其规律为心,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意识是物质能动性的高度发展。

    心物一元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物质及其运动的看法以及对意识本原的看法上,唯物论将物质的运动与能够运动(即能动性)相混淆,从而忽略了能动这一重要因素。此外,唯物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意识与物质及其运动的根本关系问题。

    唯心论则将事物的能动性视作神”,并成为世界的本原,西方宗教中称之为上帝。

    心物一元论则可以解决下面问题:

    1
世界本原,即本体论
   
心物的统一(精神与物质一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及其能动(动机)的统一,物的能动就是过去儒道两家讲的一气流行;

   
物质的这个能动性即佛家讲的佛性,从能动来讲就是觉性,从所动来讲就是法性(能、所其实为一,即能动与规律的统一)。
   
万物具有同等的能动性,所以万物的本性是平等的。意识就是缘自于这个能动性,是人这个所具有的能力。
   
从《周易》原理来看,她研究的是万物的变化规律(即变易之道),所以心物一元自在其中。
   
    2心物一元下的世界统一性及多层次性
   
万物各具有其能动性,也就各具有其相应的作用,故古人讲万物各有其性,儒家讲:一物一太极;道家讲:人身是个小宇宙,宇宙乃是大人身,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然而又是统一的,因此儒家讲理一分殊,道家讲万法归一,佛家讲一真法界

    3
人本主义哲学观
    心物一元论能够解决信仰哲学与思辨哲学的分离,在西方国家信仰哲学和思辨哲学是分离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能够使各种宗教、非宗教相互融合、各取所长、和谐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观念。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及其少见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绝。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哲学观)的这一统一而多元性具有人本性、开放性、融合性,中和性的特点。

    今天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离不开和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心物一元的哲学观较之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更具有和谐的因素,具有包容开放的特点。

    下面想从生物医学角度说明心物一元哲学观的前景。

    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使得细胞生物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目前可以用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出完整的动物来。其实这一点在植物界非常普遍,一段柳枝插在地上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小点胡萝卜切片在培养基上可以长成新的植株。是否可以这样说,动物和植物体的任何细胞除了具有普通细胞的功能与作用之外,还具有整个生命体的所有潜在功用?显然如此。

    扩而广之,世界上的万物除了具有各自的功能作用等特点以外,同时具有整个世界的所有潜在功能。这正是佛家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含义。

    按照这样的推理,我还以器官移植来说明问题。人的内脏除了就有该内脏本身的功能作用之外,还具有人体的潜在功能作用(如性格特点等)。那末,在当今的器官移植中(如心脏移植)是否移植的脏器还会发挥着供体人的性情特点?这一点用心物一元的中医理论很好解释,中医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也就是说,五脏在精神贮藏方面各有侧重: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

    可是这在西医却成了大问题。因为西医持唯物主义观点,西医认为心脏不过就是供血使用的泵而已。故哈尔滨60多岁的老人杨孟勇换心脏以后性格巨变(参看:http://nx.people.com.cn/GB/channel10/52/200704/28/72167.html)在西医界成了难题。单细胞克隆都能呈现完整的生物个体(当然包括相应的思维特征),那么大的脏器为什么在移植后不能呈现?

    从这个例子仅仅说明心物一元说可以与当代技术结合,产生新的认知科学,从而带来新的技术革命、生存环境革命,这个技术革命不再是象以前那样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带来灾难性的环境问题,而是综合了生命本原的因素在里面,使得世界环境更加和谐,发展更加协调,如大力发展无污染、环保、可再生的生命科学等。


(续三)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0273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