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财务逻辑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签字笔刚落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是值得浓墨重彩的好买卖也好,是戏剧性的兴奋和民族的虚荣也罢,对乏味得像一坨奶油的汽车行业来说,我认为至少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起码证明了吉利能做一些合资汽车企业不能做到的事情——后者虽然在当前中国市场叱咤风云,但归根结底只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下的一个泥马。

不过我想,李书福不是白云大妈,也不是丁春秋,所以,花18亿美金听个好应该不是他的目的。
我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短期内不会改变汽车工业,改变的只是吉利的资本结构。这个结构,对于吉利的长期财务战略,是有利的。

 

影响财务结构的根子在于融资和融资来源。

针对18亿美元(或者更多的27亿)从哪里来,猜想很多,报道很多,吉利官方则语焉不详。我们可以从三类零碎的信息,进行拼接和推理。
(1) 李书福接收媒体采访时说,“资金来源有很多方面,比方说我们在欧洲银行的贷款,比利时和瑞典政府的贷款,以及福特公司的资金支持,也就是他们卖方的信贷支持。还有中国银行方面的一些支持,还有吉利香港以及浙江吉利这方面的资金安排,还有一少部分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
(2) 央视的报道,本次收购案“国内国外资本各占50%”。或者吉利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国内51%”。
(3) 根据之前的报道,2009年高盛对吉利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吉利将于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获得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

 

我们大致推算出:
国际融资9亿美金,来自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欧洲政府贷款,主要来自于比利时、瑞典政府,第二部分,欧洲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来自于欧洲银行,第三部分,国际战略投资者,主要来自于高盛,第四部分,福特公司资金支持
国内融资9亿美金,来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银行机构,第二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第三部分,吉利香港以及浙江吉利自有资金

在这七大板块里面,有两类资金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其一,福特公司资金支持。完全可以看做是“象征性”和“道义性”的。一个自己在卖儿卖女、卖房卖血(就差卖老婆了)的人,还能借多少钱给你?
其二,吉利香港和浙江吉利自有资金。2008年吉利香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取得191%的增长,不过8.79亿。毛估一下,吉利集团2009年的利润顶多只会在15亿~30亿之间。而吉利兰州工厂扩建、并购中誉,加上2010年销售目标提高,可以说,吉利正在花钱的当口上。那点利润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并购沃尔沃的钱里有“自有资金”,恐怕也只能算吉利的一种自我点缀。

 

忽略以上两种,剩下五种融资渠道。
其中,欧洲政府贷款,应该是长期的低息或免息贷款,目的当然不是要利息,而是要吉利作出沃尔沃生产、就业、劳工政策方面的一些承诺;欧洲银行贷款,中国银行贷款,应该都属于一般性的债务性融资。
这样,剩下的只有两种比较“暧昧”的融资渠道。

第一个是“高盛”的可转债融资。尽管吉利否认高盛资金是用于沃尔沃收购,而是用于工厂投资。但是肉其实都烂在锅里,这并没有本质区别。
第二个是中国地方投资公司。在中国,地方投资公司某种程度上约等于地方政府。在9亿美金的融资中,按照国内银行的授信流程,以及结合吉利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风险评估,我想国内正牌的银行撑破胆也不会贷出超过30亿人民币(以吉利的信用和风险,贷款期大概不会超过5年。5年意味着什么?就是万一你要倒闭清算了,我还能拿你刚刚建好、还没咋折旧的工厂设备卖出点钱来)。照此推算,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政府给吉利的支持,应该至少在40亿人民币左右。

哪些地方政府给了吉利支持?不得而知。但到时候不妨看三个东西。未来吉利的厂选址在哪里?税交到哪里?供应商用哪里的?还有,哪些城市的垄断性国企已经多到钱没处去的地步了?

 

目前尚不能清楚吉利的融资结构。但至少从现有的消息来看,债权融资占到大部分的比例。
可以下结论的是,收购沃尔沃,从财务层面,对吉利意味着:
第一, 资产负债率提高,大大提高了财务杠杆。即权益资本对应的普通股收益被放大。加上收购初始的利好效应,吉利的股价将进一步飙升。

第二,吉利的企业估值也将随之升高。在下一轮融资谈判或者卖企业的时候,将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第三,吉利的财务风险将激增。李书福说沃尔沃2011年扭亏为盈,绝非虚言。这不是李书福要放卫星,而是不得不如此。如果未来3年,沃尔沃的现金流仍然不能“反哺”吉利,那么吉利面临极大的偿债压力。针对沃尔沃的发展问题,李书福3月30日晚媒体见面会中所谈的“降规模成本”概念,“(沃尔沃)形成大量的知识产权,形成大量的技术。由于相对规模比较小,所以每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好,因此就亏钱。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技术充分的发挥,把这些产品要扩大销量。只有规模扩大了,每一辆车的成本就下降了,利润就出现了...

坦率的说,这段回答非常教科书,甚至空洞疲软。希望不是李书福的全部战略思想。

 

除了赌股价、赌市值、赌再一轮融资、赌沃尔沃快速盈利,吉利还有哪些应对财务风险的手段?

 

首先,针对财务风险中的还本付息。由于地方投资公司在债权结构中的比例非常大(可以猜测的是,在欧洲政府和银行贷款中,中国地方政府未必没有担保人的角色),接下来,吉利还将有大量的运营资金缺口,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继续输血。所以,吉利通过收购,成功的“绑架”了地方政府,其生存的风险反而被分散,真正成为一只不怕死、打不死的“小强”。

 

其次,吉利的财务风险除了还本付息,还命悬利率和汇率。但在中国经济通胀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吉利有可能大大降低实际偿债成本。(当然,如果中国经济真应了李稻葵等最近的“唱衰说”,陷入衰退,那么,只能算吉利不走运了)。


还有第三种手段,就是地方投资公司对吉利进行部分股权投资。或者协议约定,可拿股权来置换债权(相当于杨白劳卖喜儿)。那么,恭喜吉利,从一个民营品牌,升级为国有参股(控股)企业。在人大代表李书福的领导下,吉利正迈向一条“又红又专”的道路。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 本文为个人观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