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买房并不是羞耻——兼论小城镇的发展契机


             回老家买房并不是羞耻——兼论小城镇的发展契机

今年两会前所未有地关注房价和房地产问题,这是利益博弈之天平从既得利益阶层的核心圈层开始向既得利益阶层的外围圈层倾斜的信号。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会看不懂未来的发展。

首先,从利益圈层的合理划分,才能理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炒房者、高收入者、低收入者等等对于房价的复杂态度,对待房价问题,并无全党全国的一致看法,也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改革开放进程中,全国人民打拼了30年,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打拼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利益的合理分配,形成了强势层收获特别多而弱势层收获很少的尴尬局面。从今年两会的舆论调性来看,这个痛苦而尴尬的感觉已经从表皮切入更深的神经,决策层既是强势层也承担制度规则授予的利益平衡责任,以往那种不痛不痒的“避免大起大落”的责任担当,在如今情势下已经不得不放弃,改而采取更明确的方式以应对弱势层面的利益诉求。

住建部长最近的表态,是代表国务院将球踢给地方政府,总理自己的表态也比以往更明确,这都是社会压力的结果。昨天下午有家媒体采访我,要我评价牛刀等人的角色所产生的作用,我的看法是,对于慑于高房价的压力而想买房的人,你可以跟着牛刀呼吁,但别真的按照自己的呼吁去决定自己的买房——呼吁是为了表面道理的“应该如何”,而自己的购房取决于深刻而综合的个人现实。

中国经济之车,就像新手上路,是挂着高档位又紧踩离合器的,速度越快,离合器的磨损越大,但现在要通过一个烂泥塘,可能挂低速档而拼命轰油的方法才是对的。去年,住建部和一些地方领导还频频表态可以按经济规律办事,似乎我们驾驶的是性能优异的自动波汽车,只要点刹就可以,那是利益博弈还不够痛的表现。

其次,在现实的意义上,那些说话难听的,往往能说出真正的效果。已经有好几位名人说出:在一线城市、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就回老家小城镇去买房。话难听,却是真出路。所以,本文题目用的就是“回老家买房并不是羞耻”。从心理来说,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一点:这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大城市打拼失败了?那些把话说得很难听的该打屁股就在这方面,他们骄横的态度把一个简单的事实贬化了。对于许多人来说,退出大城市、进驻小城镇,是可以而且应该的,不妨高歌猛退。这不是失败,有一种胜利叫退却。

小城镇在这种情势下获得很重要的机会,但渠化的利益分配,还是按照谁强势谁得大头的基本规则来实施的,即地方政府能接过住建部和国务院的皮球,饶有兴致地踢下去的动力在于,小城镇的发展,省里、市里是可以继续获得土地收益的,而即使大城市也有办法,它可以着重发展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由的旧改。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戴上一顶很漂亮的帽子:分享改革成果、弥合区域差异、优化区域竞争。它的最大障碍在于低碳问题。刚刚承诺要节能减排,在大城市似乎实施这一承诺的代价会小些,且有这个经济实力,但小城镇发展不得不作为一个选择,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小城镇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面,就是让许多在大城市闷声发了财的人,可以到小城镇去激发出英雄梦——由于产能过剩,许多制造业主选择放弃产业梦而进入放高利贷或炒房,美其名曰进入金融或资本领域,实际上伴随着一种幻灭感。到小城镇去,可以让他们褒有英雄情怀,得到那种掷地有声的再创业快感,这对于小城镇居民是有利的,而延伸一代成功者的梦想,对于整个社会极为有利。至于环境的代价,我们千万别自己骗自己。早几天的一个论坛上,有人说起我们的乡村曾经多么美,我就立即打住了,如果说100年前乡村自然景观美,我们可以这么说,但从大炼钢铁、学大寨之后,中华大地已经是满目疮痍,河里可能还有鱼、山上已经没有树和草,那么并不存在乡村牧歌成为我们的小城镇发展的道德和审美障碍。尽管我这么说,乡村牧歌还是会被虚构出来的,据说张艺谋要拍《山楂树之歌》,瞧瞧,连文革都会进入我们的牧歌系统。

(本文供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选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