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个古老热闹的乡村大集


   今年春天,当我观赏完热闹的田横祭海节后,也像祭完海的渔民那样,开始为下面的工作忙碌了。

  几天演讲下来,恰逢假日,正不知哪里去逛,即墨朋友老孙说,明天就是三月初三,王村丈二山山会就在明天,非常热闹,是即墨最古老的庙会,从明朝一直传下来的。要是有空明天一起去看看吧。

  山会、庙会以前在各地都见过,因为地域差异,各地庙会地方味很浓,恰值空闲,于是就和老孙约好,一起去看看最古老的庙会。

  

  村落、人家、流水:鲁家埠后村景

  

  神奇的鲁家埠后村

   恰值初春,处处绿草新发,车子先到达了丈二山脚下的鲁家埠后村,已经看到不少人打扮漂亮携家带口,向着丈二山进发。

  鲁家埠后处处都是老房子,即墨人告诉我,这里的老房子大部分有百年以上。从那些小青瓦以及房脊上的饰物,我的确也感受到了这个村子的古老。

  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个村子大部分人都姓鲁,族谱上记载着明永乐年间,鲁氏家族从天津卫迁到即墨城,后来又迁到了这里。

  

  村子里有三口老井,老孙让我猜猜它们多大年纪。我看着那被脚步磨平的井沿,以及处处生着青苔的斑驳的井壁,估计至少应该有上百年。

  “有200年历史了!”一位挑水的大爷听到我们的谈话插嘴说。据他说,这三口井曾经数次清洗过,但水一直很甜,现在家家有自来水,但大家还时不时来挑水。

  在井台旁边,在一堵墙洞里面,竟然镶嵌着一个“佛龛”,这种“佛龛”极为罕见,据了解得知,这是一座小型关公庙,因为这幢老房子对面,正是一道河道,而在民间传说中关公是保佑河水改道的。

  老人讲,每个墙角面临河道的,就要修一座关公庙,与这种习俗相同的,我还看到有的墙上写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掩映在绿色中的庙宇,是那么的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乡土味浓厚的山会大集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和老孙跟着拥挤来到一片喧哗的丈二山上。

  上山的小道边,小贩们摆上了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等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正在做爆米花。

                        

                                           这才叫喜庆呢。

  

  手摇着架在火上的圆筒形铁锅,不停地转动着。炉火烧得正旺,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然后就能品尝味道鲜美香甜的爆米花。

  小时候的记忆涌上心头,记得那时候过年,最解馋的除了家长发的大白兔,就是这种爆米花了。

  现在的再也没有这样纯手工做出来的香甜了,不知道是儿时的舌头格外灵敏,还是如今的工业产品难以比上手工。

  机会难得于是买了两大袋,和老孙看起柳腔来。

  

  

  庙会上人山人海

  

  我们似乎稍来迟了些,在宽阔的丈二山戏楼上,喜欢热闹的即墨人早已敲锣打鼓地开始演起他们最喜爱的柳腔。

  这是一种用方言说唱的即兴表演剧,一个演员一上台就能够唱上几个小时,腔调非常优美,歌词生动有趣,不少老人聚精会神望着台上,听得一动不动,有时候还忍不住“扑哧”一笑。

  

  小商小贩在人群中穿梭,兜售着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和工艺品。在穿梭的商贩中,我见识了老孙跟我提到的即墨七级镇出产的大欧鸟笼。

  老孙介绍,这种鸟笼用即墨七级上好的竹料和又轻又结实的梧桐木做材料,做成构架后还必须在水中蒸煮许久,这样大欧鸟笼就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一个鸟笼卖上百甚至上万,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七级镇大欧村靠制作鸟笼子卖每年就能赚上千万。

  

          

  每个人的兴奋都从骨子里透了出来

  虽然不爱好养鸟,我还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制作精巧细致的工艺鸟笼,果然异常光滑,没有一道裂痕,结构格外紧凑,还有精美雕刻的小饰物。

  “好手艺!”我对卖鸟笼的小伙说。

  小伙一听高兴了,跟我扯起了七级大欧鸟笼始于明代的制作工艺。据说清朝顺治年间,七级鸟笼已经在北京市场名声大噪,以造型美观、质量优良而久负盛誉。一个鸟笼要经过下料,截料,折圈,刻圈、钻眼、转节,打料,推平,整圈,修整,打眼、整合,把篾子,上油,磨平等100多道工序,怪不得鸟笼一进京城就受到了那些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竞相购买。

  “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小伙高兴地讲起了这样的民谣。

  

  庙会上的小吃比比皆是,即墨的海鲜也来到了这里。刚煮熟的冒着热气的红壳梭子蟹,一排排的煎包吸引着我的食欲,买了几个和老孙品尝起来,松脆香甜,美味可口。

  

  这镂空的绣花手绢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游戏“丢手绢”

  一位妇女拿着一叠镂空的洁白绣花手绢,从我身边走过。

  老孙赶紧拦下来,要买一条送给我。我不经常用手绢,况且这么秀气的东西不太适合我,于是让老孙别买。

  “这也是即墨最出名的手工艺,叫即墨镶边,上世纪初从意大利引进来,想不到我们即墨人的手艺人做得比外国人还要好,工艺不断提高,外国人都叫‘抽纱瑰珍’,出口非常走俏呢!”

  经他一说,我仔细看了看,确实非同寻常,于是自己买了一块,送给家人。

  

  热闹的现场气氛和拥挤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老孙格外兴奋,我们几个人在人群中逛了好几个来回才下山。

   庙会一般都要行祭,这次来丈二山晚了点,没能够赶上,甚是可惜。

  在古代,自由市场出现以前,山会、庙会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好机会,怪不得不少戏剧大师的作品将艳遇的发生地,都集中在这样的庙会上,看来是有理由的。

  

  关注我的博文,点击率高的博友会有相应的精美礼品赠送哦!还等什么,快来参加吧!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yunfengjia/profile

  

  更多文章,请回首页

  精彩系列:

  挪威不再陌生

  台湾走透透

  我脚下的皇城

  你不知道的上海青浦

  三口品北京

  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

  杂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