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虽好,安徽还可以做得更好


正在召开的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长王三运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鼓励网络问政”。据了解,这是“网络问政”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王金山书记在去年还专门撰文《重网情民意促安徽崛起》,并在“两会”期间做客“强国论坛”,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安徽的崛起”为主题与网友进行的在线交流;王金山书记“领导干部上网也是微服私访”曾引起媒体热议,极大地鼓励着安徽百姓“有话网上说”;王金山书记、王三运省长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高度重视,促使各市对网民反映的问题,都能及时认真回复;《中安在线》还专门开辟了“民生”专栏,以“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受理老百姓的咨询、投诉和献计献策;全省所有地级市政府网,均开通“市民心声”,并制订了及时回复制度。

应该说,安徽省的网络文化,已经架起了一座老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网络问政”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作为一名资深网友,我对安徽“网络问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纵观安徽的网络文化,认为在如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其一,安徽应该有一个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的网站。就目前而言,很多省市都有知名度较高的网站,如海南的《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广东的《南方网》、湖南的《红网》、《华声在线》,河南的《大河网》、陕西的《华商网》,湖北的《荆楚网》等,而安徽《中安在线》的知名度暂时还无法和这些网站相比。

一个地区有了一个知名度高的网站,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安徽省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中安在线》等网站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管理网站,让网民的声音更强一些。

其二,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仍需加强。去年,《人民网》策划了一个“网上两会”,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几天时间即有3500多篇文章通过审核,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人民网》编辑通过筛选,最终上报全国“两会”30多篇文章,这是让网文走向全国“两会”的一种有效尝试。“两会”结束后,“网上两会”却一直在继续。

而在安徽省,还没有听说将网文直接递交省、市“两会”的。不难看出,安徽省在收集民智方面,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其三,引导网民直接参政议政,官方依然不够主动。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多次和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对重庆知名网友也是非常熟悉,并有多次见面交流。而安徽省的大多数城市,均未出现过书记、市长和网民的直接对话,反映出安徽官员对网民民意的重视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四,安徽省应有更多的网民进入各级人大、政协。今年“两会”期间,亳州有三位网民被增补为亳州市政协委员,算是开了网民参政议政的先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大亮点。可相对于全省那么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个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不但希望在市、县级人大、政协中,有更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更希望安徽省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能看到网民的声影。

 
我的相关文章:
近学浙江,用“三不”和企业抱团取暖——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一
近学江苏,小商贩免于工商登记——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二
远学北京,遏制公费出境游——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三
远学北京,重拳填会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四
建议统一“皖江城市带”长途区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五
呼吁大力压缩达标、评比、表彰活动——我策为安徽发展献之六

新闻链接:
“网络问政”首次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省委书记:领导干部上网也是微服私访
重网情民意促安徽崛起

首发: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45461&log_id=126454822401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