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东:中国凭什么要养6万多家开发商


    从资质上抄了玩空手道的开发商老窝

中国究竟有多少家开发商?今天查了一组可能陈旧了点的数据:目前在全国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约有6万多家,但实际参与开发项目的最多也就两万多家。

剩下的那些既没有专业队伍又没有建造能力的开发商都在做什么呢?不外乎三种可能;一种是长期闲置的手袋公司,或叫“空手道”开发商,与地方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旦拿到好地块、好项目,便临时“票”上一吧,以逸待劳养了个肥头大耳,这样的长期蛰伏根本不需要什么开销,也就谈不上什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充其量租间唬人的办公室;还有一种就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国企,本来就没有房地产的开发业务,但硬是塞给它好地块、好项目(包括那些城投公司)。也就是说,用那些土地包装和置换出一堆地方债。这不,今年国家审计署开“包”了很多烂账,其中就有好多买了豪车和改善了自己的办公条件。如此变种的开发商也是一本万利包赢不包输的主儿。另一种大概就是那种有资质没素质的开发商,从它一投胎到死去,一辈子撑死也就盖一两个项目,管他什么质量和品质呢,反正我卖了楼就数钱走人。

中国真需要那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发商吗?除了一线城市的上市和品牌开发商这几年有了点长进外,二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开发商相当一部分乏善可陈。表面看,他们开了个项目和楼盘是在给国家纳税,是在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实际上,是在为地方政府做“土地财政”的掮客,是替增加“土地出让金”当托儿。如果没那么多开发商,地方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抬高地价和房价。反之,有了那么多血吸虫般的开发商,地价自然会像一块嫩肉那样被蚂蝗盯了又盯。依我说,每个中型城市有那么三、五家品牌开发商也就行啦。那些只会炒地炒房的开发商趁早劝退。主要应多培养优质、专业的设计和建筑项目商,开发商也就是个策划、融资和一级炒楼的角色。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疯狂的拍地运动面前,很多不是开发商的“企业”甚至出价几千万元,要买一家二级资质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什么出那么高的价买壳?就是为了有资格参与拍地活动,然后再去倒手项目或联合开发。其实,现在不是70%的住宅用地都批给保障性住房了吗?那么,还需要6万多开发商干嘛?是允许和鼓励他们蛰伏起来,再等机会抬高地价和房价,或者等政策风头过后继续充任高地价的“举牌人”?

这几年,我们还真很少看到哪家有办法的开发商是被吊销资质了的,因为他们太容易被包装了。没有从业人员可以造假,没有建造量和施工面积可以编故事。反正在各地有专门做“资质”生意的代理,这样的潜规则已经不足为奇了。

其实,眼下除了要保持“国十条”的政策细化和高压外,必须尊重公平竞争的常识,清理和关停那些虽有资质但资格给老百姓开发“平民住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即便它们纳多少税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割下的肉),这是一个清理门户的最佳时机。只有从资质上提高准入门槛,把那些“数钱数得手多麻”的开发商赶出楼市,方能保持本轮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因为只有不养那么多玩空手道的开发商,才是连根拔掉高房价的最好办法。否则,政策效应一过,资金链一复活,这些开发商又会在银行暧昧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网易地产频道”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