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边郊--------品牌零售商发展趋势


从中国近几年的宏观及微观经济指数看来,中国的零售市场仍保持着快速发展,逐渐成熟完善的势头。根据2009年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09.9亿元,在上年增长20.8%的基础上又实现了15.7%的较快增速。如此可喜的成绩,在业外人士看来,应该就意味着高收益和好前景。

但事实证明,随着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零售业其实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在零售行业里,按照传统运营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增加店铺数量,通过增加店铺数量来提高品牌知名度,或者通过同品牌转换业态的方式赢取市场。但这种方式也并非万无一失的取胜策略

以笔者了解的深圳KOSMO COFFEE为例,该品牌零售店客单价在80元左右,店铺面积从30至200平米不等,产品定位在中高端。该品牌零售商在07年的时候盲目扩张,在本身并不熟悉的北京市场里短期内开了三家,不到两年,后期开设的店铺全部惨淡收场,给经营者造成资金链的重创。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很多零售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顾自身条件,单纯依靠大面撒网布点的拓展方式,但这种简单的增加店数和转换业态并没带来利润的上升,盲目和重复建设的零售店并不意味着就此扩大了品牌在商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量。零售商们更多的开始寻找问题的根结与未来的出路。

既需要满足占有市场份额又必须要获得利润,这就要求零售商们对自己的品牌拓展下大功夫,如何开新店,开在什么地方,是摆在所有零售品牌面前的一道关于发展的大难题。随着传统商业地区的饱和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走出去、分散化,多元化已是必然趋势。

随着一线城市建设的需要,卫星城作为郊区城市化的龙头,既要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又要承担本地区综合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线城市的郊区城镇化,卫星城的不断开发与推动,以及中心成熟商圈可开发的土地资源的缺乏,更多的地产开发商也把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边郊与卫星城等作为未来发展的开垦地,同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为营造新兴社区商圈等提供丰富的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大面积住宅的投入,为商业项目的入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至2月,北京全市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5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超过八成。在大量住宅项目已经成型的情况下,新开工的项目依然不少,说明开发商对市场依然持有比较好的预期。同时,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五环内新盘已开始突破2万元/平方米,四环内新盘价格平均在31220元/平方米,楼市高端住宅成交比重大幅上升,20000元/平方米以上住宅成交比重从09年初的5.6%上升至目前的75%以上。

大量的居住人口已经或是即将向边郊迁移,商业配套担当着充分满足该区域居民生活需求的重任,是商业市场的一块价值洼地。

大量的品牌零售商已经意识到,与其面面受敌,不如力争一方,品牌零售商的定位与专业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不少零售商在打稳根基,修正运营方式,优化现有店铺的同时,寻找着另外一种发展之路。这时边郊大型社区商业的这块大蛋糕的出现,无疑为零售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为品牌零售商突破瓶颈发展重新开拓了一片沃土。

像在业内颇具口碑的万达,在选址上很注重区域的发展性,其在北京石景山的万达广场坐落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西南面,与八宝山仅一路之隔。远离传统商业区,经营状况却异常火爆。商场内各家食肆基本爆满。

这种在零售业内开创避开传统商业区,形成市场区域差异化竞争,也不失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在发展前期可以知道,新兴社区商业区的投资成本较传统商业区低,住宅物业的丰厚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在消费人群保证的前提下减少了运营成本的压力。同时,社区商业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也推动了品牌零售商向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对于品牌零售商来说,在前景看好的边郊区域进行拓展不失为有前瞻性的拓展策略。

这种逐渐由传统商业区以外发展,勇于抢先紧跟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品牌零售商势必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