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空间VS遏制民意


http://news.163.com/10/0505/04/65T5BUJK00014AED.html

净化空间VS遏制民意

2010-05-05 04:44:00 来源: 河南商报(郑州) 

 

在相关部门的规划中,网络实名制将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动态

 

国新办确认推动网络实名制

 

“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推行论坛版主实名制、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取得实效,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用户身份认证工作正在探索之中。”5 2日,新华社以《我国已初步建立互联网基础管理制度》为题报道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专题讲座。

 

其中,“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是有关部门首次公开披露。去年7月香港《大公报》曾报道,国新办当时下达通知,“要求各新闻网站取消现行的新闻稿件匿名跟帖或发帖功能,转而实施实名注册登录制度,即网民在新闻网站注册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通过验证后方可登录跟帖或发帖,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

 

此后,各主要新闻网站确实有所变化,网友需要登录才能发言,但并不需要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和证明。

 

某门户网站负责新闻跟帖工作的主管表示,所谓要求提供身份证明的说法只是坊间传闻,去年明确下达的通知中只要求登录后跟帖。

 

王晨说“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用户身份认证工作正在探索之中”,业内理解为这明确要对“用户”、也就是网民进行身份认证,这也就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几年来网上一直热议,而这次讲话被认为是官方首次明确,网络实名制确实摆在主管部门的日程表上。

 

争论

 

“打击犯罪”PK“压缩自由”

 

支持派: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说:“现在大多数网上注册没有出示身份证,知道他犯罪也打击不了。”他认为现在是时候推行网络身份证了,国际社会也在做IDM标准,就是个人身份证管理体系,让个人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对应上。

 

反对派: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说:“互联网之所以成为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源自网络发帖举报的匿名性和放大效应,这既能保护举报人的安全,也可以避免举报石沉大海。”

 

中间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对此现象颇为关注,他说,目前在网上做到完全匿名不太可能,同时网友们也发现,匿名、实名各有好处。

 

至于说借实名制以遏制犯罪,胡泳并不认可,他认为以此为推行实名制的理由十分牵强,而作为结果,“当风险被不正当地渲染,以致自由被压缩,这会造成安全与自由的平衡点被打破,公众很难接受。”

 

胡泳说,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坐飞机和逛商场一样,其实都存在危险,前者风险更大,因此需要进行身份验证;而如果逛商场也采取同样措施,成本则无疑太高了。

 

而网络到底是飞机场还是商场,胡泳认为这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一个网络社区都有自己的规则,最终是否实名,应该由这个社区的网友来决定。”

 

(据《瞭望东方周刊》)

 

网络匿名监督案例

 

“周老虎”事件

 

200710~20086月,历时8个多月的“周老虎”事件有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网友将一幅“老虎卧瀑图”发布在了论坛里,并引发更多网友和媒体对此事的关注。这一年画的出现,为揭露虎照造假提供了最关键的证据。

 

“天价烟”事件

 

20081215日,有网友发帖称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所抽的烟为售价每包超过1500元的“九五至尊”,其所戴的手表也疑似价值过10万元的“江诗丹顿”,最终导致其从局长之位“落马”。

 

温州“购房门”事件

 

20094月,一则网友晒“温州旧城改造建房挪作领导低价内部购房的清单”帖子被迅速转载。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原党委书记、副指挥 (主持工作)兼温州联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吴权书等人因此落马。

 

“躲猫猫”事件

 

20093月,“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蹿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云南省委宣传部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警察的渎职行为受到法律的追究。(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