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漫谈——中国汽车业,下一个房地产困局


      当今之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其过于膨胀之根源,在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并最终被短期投机者所利用,集体操纵价格走向,为中国社会和谐制造麻烦。

      投机者仅是地产泡沫的表演者而已,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城市化成为了土地财政的借口和美丽外衣。而地产给予社会制造的不和谐矛盾,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找寻其中之根源,在于执政者过于短视,违背老祖宗告诫我们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世之道。

      市场化,依然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原。人定胜天的违心主义,已经为时代所证伪。人怎可胜天呢?人在大自然面前渺小得犹如一只蚂蚁。因此,当今之世界,需要的是对人之物欲泛滥的约束。惟其如此,才可能找到社会和谐之道。

      一些入世之社会精英,强调拉动庞大内需要去承接外需不足对GDP下滑的遏制。其出发点过多考虑在就业上。但是,也不要太过。启动家电补贴普及老百姓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还有太多的中国人没有享受到这些基本物质文明。惠及民生之本就可倡导。

       但是,对汽车补贴刺激,以提升消费比重的措施就值得商榷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否需要大力度发展汽车工业,需要执政者一个全面的忖度。汽车工业依然是依托于城市发展,尤其是道路交通状况来决定的。发展交通,依然离不开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如果发展不当,汽车工业依然会绑架中国的城市、金融和能源。并给予反向教训。

       我们看到,随着汽车消费的兴旺发达,许多大城市的交通状况走向了不良的反面。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京等等城市,成为“堵城”并开出了单双限开的方子,而其他城市还在不断地跟进。中国的一线城市居住价值在不断贬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理清的迷局。犹如当今之房地产一样。在10年前,我们根本看不到今天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绑缚之伤。也许未来10年后,我们看待汽车工业依然如是吧。如果不对汽车工业进行限制发展的话。

        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可考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比过大的人群收取资源税,并调配到公共交通建设之中,可以协调发展可持续的交通产业。比如,发展轨道交通,可通过在公路交通业上提高税源去补贴。对乘坐公交系统的人群实施补贴等等手段,都可以提升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的使用效率。

        汽车工业,并不需要进入全面普及的时代。因为,中国人多地少,无法跟美国、欧洲等国相比较。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