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现模式:
学会见树也见林
1939年,丘吉尔爵士曾称当时苏俄为「谜中之谜,为一团神秘所包围」。他说的其实可以用来指任何一个人。就算圣贤也会有黑暗的一面,而我们所遇到的魔鬼也可能显露出诚信和魅力。没有人是完完全全一致的,大多数的人有如大杂烩般,常会有思想、价值观与行为上的冲突。但不论人有多复杂,从他们的不一致性中,仍可归纳出行为的模式。一旦你学会如何看出这些模式,你就能了解人,并预测出他们的行为了。
借着细细打量对方的外表、肢体语言、环境、音调和举止,我们可以收集到堆积如山的详尽数据,但这些都没什么用,除非你能分辨出哪些是最关键的性格特质?哪些却不重要?等你能指认出某人潜在的最重要特质后,你就能归纳整理,从中找出头绪来。你一定要学会看全局(也就是森林),而非单株的树。
性格发展才是关键
要学会有效率地读心术,就一定要运用到那些擅说故事的戏剧大师们用来塑造角色的本领。想想看写出华德狄斯奈(Walt Disney)影片:《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的作者,是如何把野兽转化充满慈悲心肠的英雄?毛茸茸的野兽加上一口大暴牙本来就挺吓人了,一点也不慈悲。但是影片制作群却能想办法让观众们在第一眼之外,看到更多东西。首先他们让他穿上皇袍,表明他不是普通的野兽。然后,他们再透过肢体语言来揭露他人性的一面,例如:利用台词和动作来暗示他很可能是披着狼皮的羊。而最核心、说明他真正身分的线索则来自外界──旁白者,他解释道,野兽其实是位王子,因早年冷漠的行为所以才受到惩罚。
这部电影的高潮,成就了它的模式。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只野兽,而是位仁慈、有爱心的英雄。这样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显露野兽真性情的方式,正是使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关键。观众不需要去揭开野兽本质的模式──编剧和动画专家会将它们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是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必须去找出能显露每人性格特征的模式来。
发掘一套可预测的模式,指的不光是按照步骤A,B,C来收集资料而已。当你掌握了所有有用的数据后,你还必须仔细筛选、衡量,直到你终于能后退一步、看清此人的全貌为止。这和医生诊断的过程没什么两样。如果你捧着痛的半死的手腕走进候诊室,他可能会问你:你的手能举多高?也许他会摸一摸你手腕,再亲自动手拉一拉……询问一下最近做过什么使它受伤的活动?再照个X光片。上述的每一项诊断技巧,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部分信息,等把全部信息汇整起来时,医生就能做出最好的诊断了。
同样地,当你评估某人时,你也应该尽可能的检视各种不同的线索。至于那种线索最重要,则要视环境和你对这层关系的需求而定。假如我要找个工人来铺我阳台瓷砖,我的需求就会很简单、很清楚:对方技术要好,要诚实和可靠,我不必花上几小时来核对本书所教的所有特质。但是如果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和某人进一步发展成为男女朋友时,我就应该多花点心力来决定我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仔细的评估此君的所有数据。
通常在我想进一步了解某人的时候,我都会依照以下描述的程序去做;不论我人是否在法庭上,其程序都一样。因为,人就是人,不管是在陪审团中,还是在车阵里。虽然以下的次序对我的帮助最大,但是,通常孰先孰后并没什么差别,只要你在读某人时别忘记任何一项就够了。只要稍加练习,你就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来;到最后,整套流程迟早会成为你的第二本能,就像我一样。
找出有意义又可靠模式的流程:
1.先从此人最醒目的特质看起,一旦你收集的资料够多了,你就要开始注意这些特质与此人的其它特质之间有没有一致性?
2.要把每项特质放在情境中思考,而非单独思考。
3.寻找极端;任何一项特质或性格的重要与否,可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罢了。
4.看出偏离模式的异常情形。
5.问问你自己你所看到的只是对方一时的心智状态呢,还是对方本性中的一部分?
6.区辨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特征:某些事物可由你掌握,有些则反倒控制你。
7.要特别注意那些极容易预测到的特质。
总得要开始──先从最醒目的特质开始
若把我能找到的新进人员的数据量,拿来和日常生活中所能找得到的数据量相比,那可说是微不足道。我们总在不同的场合中与人见面:轻松的、正式的、业务关系的、社交的,而我们也可能认识他们几个月或几年。事实上,就因为我们能取得的资料太多了,反而会被吓住,除非我们有一套能帮助我们保持焦距的策略。
所有拼过图的人都知道:要是不运用某种逻辑的话,没有人能坐在桌前胡乱玩弄上千个小图片而还能拼对一个的。从一开始,大部分人会先从四周围框边的图片拼起,非因它们能显现出完成以后的轮廓,乃因它们比较容易辨认和拼对。等周围的图片完成后,我们就有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把其它图片一一摆对位置。
在初见某人的几分钟(或甚至几秒钟),我通常就能收集到有关对方年龄、性别、种族、生理特征、谈吐格调和肢体语言等数据。借着几个问题,我就很快能得知这位新朋友的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子女的数目(包括:性别和年龄)、他的职业、家族史、嗜好、参加的社团或组织,和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这些都只是想读人的人的第一层数据而已。
第二层──也就是可以观察到、但却需要诠释的较主观数据,如:肢体语言及特殊习性的含义、声调透露的玄机、某个特殊动作的重要性……等等。此时,你需要了解观察得来的此人特质,各有些什么可能的含义。
然后就是第三层数据了;它是我们在分析对方特质的第一、第二层资料后所反映出的结论,如:到底对方是体贴还是无礼?小气还是大方?粗暴还是温顺?努力工作还是懒懒散散?
经过几年的尝试后,我还是不能立刻就读出或诠释出所有的数据,而且我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能这样的人。但是,这些数据都会融入读心术的秘方中。为了在一团混乱中清理出次序,我通常会在和人见面时,拿笔记下对方的两到三项最显著的特征,例如:他的身材、装扮、音调、特性、谈吐水平或举止。有时我甚至还会注意他的情绪和心智状态。从这些最显著的特征中,我会先归纳出我的第一印象,但我同时也绝对会记得:第一印象也只不过是「第一」印象而已。
人们常很努力的去经营完美的第一印象,可是,你的挑战是持续地以开放的胸襟,在充裕的时间、信息和机会下去检验你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否则你可能会疏忽最重要的线索,而被导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时常拿额外的线索来检验我的第一印象,经常永远注意衍生出来的模式;每一片拼图(包括对方的相貌、音调、整洁……等等),都可能验证、或否定、或根本与我的第一印象没什么干系。如果大部分的新信息都指出了和我的第一印象完全不同的方向时,我就去修正「印象」,然后再考虑是否修正后的印象禁得起其它线索的考验──如有需要,就再修正。
要特别警觉和你的第一印象并不相符的新情报,因为就像第一章里我们提到过的一样:一旦人们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看法,他们就拒绝再改变;如果你屈服于这种诱惑,你就常会对人有错误「印象」。每种关系都充满了进展和变化;有时候我们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扫除第一印象,以便更准确地看清一个人复杂的行为模式。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