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开四和他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马平川
在全国有影响的四川作家群中,何开四是以他的文学批评与研究饮誉当今文坛的。他著有评论文集《批评与探索》、学术专著《碧海掣鲸录: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以及百余万字的评论及其它作品,10余次获省级以上社科研究成果奖、文学批评奖等。《碧海掣鲸录》作为钱学研究专著,先后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社科研究一等奖,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成果三等奖。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血染的风采》、文学评论集《批评与探索》、文艺美学论著《碧海掣鲸录: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作为一位成绩卓著的评论家,何开四向社会和读者递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何开四的经历不只是如意的坦途,同样布满荆棘。兵家儿早识刀枪。何开四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祖父、父亲是川南知名教育家,从小就与书有不解之缘。1963年何开四进北京大学读图书馆学系,1968年毕业后在黑龙江的一个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他偶然从
一位同窗的家人寄肥皂用作包装纸的《参考消息》上,读到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飞的连载文章和美国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的消息,这使他兴奋不己,如同黑屋子打开了一扇窗户,扑入视野的是蓝天和白云。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捧起幸免于难的《汉书》、《史记》、《战争与和平》等。特别是他在四平市图书馆工作的近两年里,更是目不窥园,潜游书海。1979年何开四凭着坚实的基础和顽强的毅力由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开始了对钱钟书的研究。当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管锥篇论文集》,该书首篇长篇论文就出自何开四之手,随手香港《文汇报》载文评介到:“何开四博览钱氏著作,用经典理论阐释钱氏美学思想……证明了:中华尚有人在,对自己的‘宝山’,我们自己有力量充分开采。”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何开四毕业回川后进入编辑之列,随后又主持《当代文坛》工作。他被其导师郑朝宗先生称为“精力充沛,辩才无碍,颇有其先辈苏长公之风”的得意弟子,仍撑筏苦渡于钱学汪洋的波谷浪峰间,朝夕研磨,铢积才累。《碧海掣鲸录》问世后,《人民日报》、《文艺报》、香港《文汇报》等50余家报刊载文评介,赞誉此书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成果。连一向对自己研究持缄默态度的钱钟书竞破例致函何开四:“略繙一过,极见穿穴贯通,可佩也,亦可畏也”。
纵观何开四《批评与探索》一书中的诸多篇什,可以看出,何开四无论对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潮的研究,还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始终如一自觉运用马克思文艺思想来指导自己,既能入乎其内,又能超乎其外。何开四既有对历史、生活、社会有着深刻的感悟,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因而他的评论来自他真实的艺术感受和丰富细致的审美体验。他的评论的一大特色就是热心大力扶持青年作家,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1988年何开四代表西南三省出任全国第四届中篇小说奖初评评委,江西省青年作家宋清海的中篇小说《馕神小传》被何开四在这次评选中“发掘”出来,他从多角度审视,从横向纵向比较;,指出这部小说与时下某些作品不同,终于使这部小说脱颖而出。一个评论家的人格和文品由此可见一斑。
最能体现何开四文学研究的功力和才气,以及他那种纵横捭阖的大家风度的批评风格的是他对钱钟书的研究。早年何开四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论丛》、《厦门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了《钱钟书<谈艺录>美学初探》、《漫话<围城>的艺术特色》、《<管锥篇>文艺批评举隅》等论文。当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管锥篇>论文集》,首篇长篇论文就出自何开四之手。随之香港《文汇报》载文评介到:“何开四博览钱氏著作,用经典理论阐释钱氏美学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显示了新一代学人在前辈指导下的长足进步。证明了;中华尚有人在,对自己的‘宝山’,我们自己有力量加以充分开采”。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何开四毕业后跻身编辑之列,而后又主持《当代文坛》工作。然而,出来。何开四这位被其导师郑朝宗先生称为“精力充沛、辩才无碍,颇有其乡先辈苏长公之风”的得意弟子,仍撑筏苦渡于钱学在汪洋的小谷浪峰间。他的《钱钟书诗画论》、《钱钟书比喻论及其文艺美学思想》。等论文在《钱钟书研究》等刊物上一篇接一篇发表,在数十年的朝夕研磨、辛苦经营、铢积才累中,何开四的学术专著《碧海掣鲸录: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成都出版社)凝结了他对钱钟书研究的总结和结晶,集中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美学家对钱氏美学思想研究深邃的眼光和艺术胆识,引起学术界广泛注目。连一向对自已研究持缄默态度的钱钟书竟破例致函何开四“略潘一过,极见穿穴贯通、可佩也。亦可畏也。”
这时何开四对钱钟书的研究已超过了早期作为研究生的他了,特别是随着他生活认识积累和艺术理论修养以及视野的不断提高和延伸,何开四对钱学研究则进入了审美天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宽阔地带,他以其敏锐的眼光去接近钱著,达到一种默契神合,意念相融的境界。而不是隔靴搔痒、转着圈“敲边鼓”。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浮光掠影。而是以自已的博学,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地触及钱著真正的精髓之所在,使其“庐山真面目”一步步显现出来。
《谈艺录》在钱著中占有特殊地位。何开四以一个总纲和两个批评对钱氏早期美学思想展开论述,指出“学与术者,人事之活天,人安之胜天,人心之通天”是钱钟书美学思想的三重秦,他从这三个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层次上论述钱氏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与自然的问题,又进一步指出,钱钟书早期美学思想核心是唯物主义。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读后欣然评介到:“论《谈艺录》的美学思想上杰出的成就和它的美学思想的光辉。”《宋诗选注》是我国选本学中较成功地运用科学的社会的史观对长期聚讼纷纭的宋代诗歌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清理,作出了合乎美学的历史的评价。何开四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宋诗选注》所反映出的五十年代钱氏美学思想。认为钱钟书运用历史唯物论的美学观,从而把《谈艺录》中带有朴素唯物论性质的美学观作了一个历史的推进。指出《宋诗选注》是钱氏美学思想中的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是钱氏美学思想从朴素唯物论向历史唯物论过渡的一个标志。在论述《管锥篇》中,他进一步阐述到,钱氏美学思想已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在《管锥篇》中完成化成自己的血肉,达到了一种体匿情存,无痕有味的境界。
何开四把钱钟书的三部著作进行相对集中的反复研究,细致人微的考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索和把握钱钟书的美学思想,起端于《谈艺录》,发扬于《宋诗选注》,集大成于《管锥篇》的历史演进过程。作出了这样科学的历史的具有说服力的阐发,从而使钱学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何开四是一位锐意奋进、勇于开拓的评论家,他为人为文正直、质朴、爽快。他在其情之所钟的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沃野里辛勤劳作,今天在他生命之树的枝桠间挂满了果实。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