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房价,老百姓该怎么办?
文/陈涛
面对越来越高的商品房价格,面对越来越贵的物价水平,面对越来越杂的舆论环境,面对越来越贬的可怜积蓄,面对越来越多的费用支出,我们普通老百姓该怎么办呢?
是继续怨天尤人盼演受害者的角色?是继续得过且过期望天上掉下馅饼来?是继续大放厥词当起社会愤青来?是继续勤劳工作试图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没有能分到宽敞的住房,让自己在子女面前抬不起头来;中国房改之初,由于经济拮据没有能赶上第一波购房热潮,让自己成为了住房困难户;单位效益不好,又面临着下岗的危机,更无暇顾及生活及居住质量;进入二十一世纪,房价一涨再涨,物价接连翻番,让自己只能望房兴叹了。
然而,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贫穷不是光荣的代名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社会前进的动能,努力拼搏顽强奋斗才是人生的乐趣。
靠一些愤青在网上发一些帖子,骂一通大街,人们的收入不会增加分文,房价不会下跌到让所有人买得起商品房的程度;靠一些专家在媒体发一通议论,说一些理论,人们的住房还是空中楼阁,房价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靠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期待住上廉租房或者公租房,可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靠一些亲朋的援助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期待过上小康生活,可工作的压力房奴的滋味让人不能轻松。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如此生活艰难的环境中,在如此工作生活的压力下,我认为人们应该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尽自己的努力,找寻前进的道路,奋斗的目标。
变“被动等房价降”为“主动增加收入”。确实,如果你一直在被动的等待房价降下来再出手购商品房,那你一定会失望。不说土地价格的高涨,不说建房成本的提高,不说开发税费的增加,不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单是货币贬值和通胀所产生的作用就会让房价平稳增长。你的积蓄也许在前几年还能买一套房,说不定现在就买不起了。因此,需要购房自住的,应该及早出手,不要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预测。是的,房价不会一直往上涨,会有调整,会有反复,但是你知道什么时候会调整,会有多深的调整幅度,会调整多久,就是专家也说不清,更不要说咱们老百姓了。如果现在还是买不起房,那就只有积极工作,努力奋斗,增加收入,期待早日购到自己满意的住房。
变“租房住不体面”为“暂租房亦坦然”。中国人就是爱面子,租房子不敢结婚,好象租房子就会丢脸,好象租房子就是过客,租房子就不是生活。其实,自己的生活水平暂时只够住政府的廉租房、公租房,或者是租住其它商品房,又何苦要“打肿脸充胖子”去购买商品房呢?前几天有报道,重庆一对青年男女花了一年的时间找房,终于租到了一套满意的住房,准备结婚,可是其双方的父母却横加干涉,甚至以脱离父母子女关系为要挟。读到这里,我只能叹息了。人家发达国家的人结婚租房都很正常,为什么我们发展中国家却要拥有自己的产权房结婚,没有房子就会不体面呢?这其实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一个传统问题,一个情结问题,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要试图争取,要设法改变。如果我们都不试图去改变一些旧的传统、观念的话,那么,我们刷牙的习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变“拥有产权情结”为“注重生活质量”。一个中国人,奋斗了一辈子,也许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个自己的家庭,就感到满足了。早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初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懂得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懂得贷款来买房,当我国的老人在见上帝时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老人却说:“我终于还清房贷了”。两相对照,确实看出了人家的社会质量。但是,生活质量不仅仅在拥有一套房子,而在于整个生命的过程。人家每年出去旅游,我们有吗?人家每年只上班一百多天,我们是吗?我认识一位朋友,只有一套住房,剩下的钱就每年出去旅游,去花消,走遍了祖国各地,又瞄上了国外风景区。要是回过头来想一想,等你去见上帝时,没有旅游没有玩乐,没有开心没有快乐,徒有一套产权房留给后代又有什么用呢?
变“宁要都市一张床”为“就要小城一套房”。我们都喜欢在大都市里生活,喜欢那种政治环境,喜欢那种经济氛围,喜欢那种人文气息。确实,谁不喜欢大都市的生活呢?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要降低生活的质量,你还愿意生活在大都市吗?如果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你愿意去小城市吗?我赞同谢百三教授的一个观点,生活在小城市会更惬意更轻松更舒适。谢百三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在上海有一套小房子价值120万,但是你每月的收入只有微薄的几千元,你生活在上海一定很艰辛很费力很无奈;可是如果你把上海的房子卖掉,在江南一个小城去买一套40万左右的房子,还有80万够你在那个小城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潇洒无比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生活在大都市里呢?
观念,只有观念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提高,国家的经济秩序才会有保障,社会的前进步伐才会有力度。
2010年5月28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