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农产品炒作不能以降房价为前提
杨于泽
近期,市场游资炒作农产品,使绿豆、大蒜等商品价格暴涨。国务院近日作出部署,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有人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上涨的结果,有其合理性。还有人认为,有关部门对房价上涨不闻不问,却偏偏对农产品价格敏感,这是选择性执法。
农产品价格暴涨,已是明摆着的事实,已经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数据显示,3、4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在南昌,去年5月份6.6元/公斤的绿豆,到今年5月份最高涨到26元/公斤。在北京等大城市,一些超市蒜价每高达公斤20多元,甚至贵过猪肉。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不能承受之贵。
一些媒体记者深入产地、市场进行调查,证实了游资炒作行为的大范围存在。山东记者深入鲁南“蒜乡”苍南,亲眼见到了上至政府、下至蒜农为蒜薹疯狂的场面。蒜商李某投入数百万元,收购蒜薹一百多万斤,进入冷库储藏,准备春节期间再出库。在重要绿豆产地吉林,绿豆也被游资囤积起来。
这种炒作行为,影响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低收者来说,购买农产品支出暴增,必然意味着其他支出捉襟见肘。炒作行为也扰乱市场秩序,它发出了不真实的价格信号,从而误导生产和供给。山东蒜农明确表示,他们承受不起蒜薹价格的忽高忽低,尤其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波动。炒作农产品,短期内使农民获利,但从长期看是弊大于利,农民对此是有经验的。
既然炒作农产品的行为确实存在,政府就应当予以严厉打击。政府打击炒作农产品态度坚决,而遏制房价上涨态度软弱,这种矛盾性并不说明打击农产品错了。游资炒作房地产,影响了人们的长期生活质量,把很多人变成了“房奴”。而我们每个人无一日能够离开农产品,炒作农产品,后果立即“生效”,马上就会降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被炒上去的农产品价格要降,虚高的房价也要降,但两者不能互为前提。
当前出现的农产品炒作,并不是“茶壶里的风波”,而是有天文数字的游资在兴风作浪。专家指出,市场只需1872亿元资金,就可以使全中国大蒜均价上涨一倍。目前,温州、山西、江浙炒房资金都达一两千亿元规模,这些资金被挤出房地产市场后,就有可能转战农产品市场,目前的农产品炒作只是其牛刀小试。
对农产品炒作不仅要坚决打击,而且要及时打击,取得实效。如果让游资从牛刀小试中获利,它们就会大规模进入农产品市场兴风作浪,马上使大量人口生计日蹙,其后果可能比炒房还糟糕。当这些炒作资金与市场结合,形成某种利益格局之后,治理起来也不会比治理房地产泡沫容易。所以,打击农产品炒作事不宜迟,现在露头,现在就打,不能因为争议而有丝毫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