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屏融合


刊发于最新一期的《21世纪经济报道》。黄晨霞编辑和我在网上交流此文时,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后来,她将标题改为《三屏融合:一统终端还是百花齐放》,我认为很契合这篇文章。而我这个标题,呵呵,她以为学术腔调太浓了。不过,我的确想就“融合”这个词去写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在媒介融合这个话题中,3C融合、三网融合、三屏融合,的确值得厘清一下。

周四学校来了几个国际学术大腕,晚上有一个讲座,我问了一个问题“Is New Media a serious academic concept or not”。在学术上,如果一旦说××是一个concept,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到操作化定义以及维度分析。这几位大腕在公开的讲座上其实没有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谈“term”的问题。不过,在讲座之后,其中一位,John Pavlik,和我做了更细致的交流。在他看来,new media是一个学术化定义,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传播模式上的,一个维度,便是“媒介融合”。

在媒体的类型上,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propaganda media和interactive media,前者重宣传,主体是单向传播,谋求的是persuation(说服),后者重交流,主体是双向传播,谋求的是conversation(对话)。Pavlik则分为passive media和active media,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媒介融合”这个话题,还是我这个专栏一年前起手的两篇关于“后媒体时代”的框架(这里,和这里。),我以为,无论是宣传媒体也好被动媒体也好,在上(或者外),互动媒体也好主动媒体也好,在下(或者内),媒介融合走的就是这么个充满着内在矛盾的融合之路。

三网融合和三屏融合也是这么个看上去挺矛盾东西。三网融合的另外一个名词是“三网合一”,也就是打通广电、电信和互联网,统一成为一张大网。而三屏融合则不是。三屏融合是指终端的融合,但并非一统。这个道理有点像公路的制式得统一起来(车同轨),但公路上跑的车,应该是各式各样的。于是,我自己琢磨着的一个大胆的想法是,既然我没有听说过公路是需要收费的(其实中国高速公路收费机制理论上是临时性的,且并不太符合所谓国际惯例),那么,信息高速公路,同样也不应该收费。公民,应该有“上网权”——人权的权。

扯远了,以下是全文。

—————— 正文的分割线 ——————

随着三网融合所遇到的一些操作性障碍,业内开始有人提出三屏融合。所谓三屏融合,就是指电视、电脑、手机三块屏幕的融合。看上去这三块屏对应的乃是三个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和最标准的三网融合的三网略有些区别),似乎未尝不是三网融合推进中的一个阶段性步骤。

关于三屏融合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三块屏(也就是终端)的互联互通。比如拿手机也可以进入广电网络顺畅地收看电视节目。按照这个看法,三屏融合反而不是三网融合的推进中的一个步骤了,恰恰相反的是,屏的融合应该在网的融合之后发生。如果网络不能打通的话,各种终端各行其是,何谓融合?(拿手机看电视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的确不是三网融合范畴中的)。我和同好交流时说,如果这个看法能成立的话,三屏融合和三网融合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再造个概念出来。

另外一种看法则常见于一些设备制造商。它更多的指的是终端的一统。这种看法之所以常见于产业界,是因为产业界已经不能再坐等三网融合的“神仙打架”。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搁置未来互联互通的网络的管辖归属问题,直接先进入商业操作。产业界这么考虑问题是有原因的,如果某种终端卖得够好,能够成为人们几乎唯一使用的终端,那么,网络融合的问题就不再在是他们商业推进的前置问题。因为终端够强大反过来便可以和上游运营商讨价还价从而影响乃至倒逼到三网融合的一些悬而未决的操作性难题。现在的问题是,终端,是否有可能被统一?

我过去一度对这个趋势抱有乐观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有些不以为然。我们就拿电视、电脑和手机这三块屏来看,其实讨论的聚焦点都在一个应用上:看东西。是的,我们的确可以拿电视或者电脑或者手机来看一段视频,但很显然,除了电视以外,另外两个数字化设备的功用并不仅仅是“看”,更确切地说,“看”并非电脑或手机主要的功能。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说过,操作电脑是一个私人行为,而收看电视则更类似于一种家庭行为。我很难想象一个用户在电脑上和其他人聊天时,希望家人一起参与,除了一些很特殊的情况:比如父母和远在国外的留学孩子聊天。而至于手机,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移动应用,包括通话、短信乃至LBS(地理位置服务)。交互应用是手机的强项,而无论是听音乐还是看电子书,手机只是一个打发无聊或者当下必须解决某事宜的临时性解决方案而已——在你可以收看电视的情况下,你用手机看大片?

逛了一趟世博,狠下心来排了个长队参观了日本馆。日本馆内对于未来家庭的屏幕墙的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我以为,即使到了屏幕墙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应用之时,电视就升级换代了,但电脑不会被淘汰。因为电脑承载着太多私密或隐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事实上,在家庭中为家人一起分享却是不切实际的。一部《手机》已经道尽了现代人那种微妙的家庭内部关系,更何况那么大个屏幕墙?

对于三网融合而言,它要求的是信息的无障碍流动。而且,与终端谋求一统正相反的是,三网融合在打通了各种网络之后,它对终端的态度其实“百花齐放”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数字化终端,都可以接入到那张大网中去获取各种富媒体信息:你可以用电视以及电脑去联入互联网,从无边无际的信息库中获取你觉得需要获取的东西。当然,你非得用硕大的电视屏幕墙和一个网友谈恋爱,三网融合也不会反对。

但终端的统一,就是终端媒介的统一。如果读者们稍稍了解一点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说法的话,那么,我可以这么认为,讯息难道要被统一?

然而,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其实很少有什么具体的被应用很久的媒介会被彻底淘汰,因为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同样出自于麦克卢汉的观点),即便是电子阅读器已经到了人手一台的地步,实体书籍也不会消失。毕竟,阅读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籍的那种感官知觉,和摆弄很酷很炫的kindle的感官知觉,其实是很不同的。

也许,生物进化会让我们的感官逐步被统一起来。但这种属于科幻式的极其遥远的未来场景,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讨论和努力的具体问题。在我看来,三网融合的症结无法被搁置而只能直面解决,因为终端互联互通式真正的三屏融合,需要以它为前提。而终端一统,商业上则必然会失败。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