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之间有多高?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很惊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苏格拉底笑答: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无独有偶,被称作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前辈。老前辈住在一座低矮的小茅屋里,富兰克林挺胸昂首到他家做客,进门时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老前辈见此情景,笑着说:“很疼吧?可这将是 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老前辈的话,低调做人,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了大事业。

      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说的“懂得低头”和富兰克林老前辈说的“记住低头”,寓意深远,发人深省。“懂得低头”也好,“记住低头”也罢,实质都是告诫世人:不论你的资力多深,能力多大,名望多高,在浩瀚的社会海洋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而已,无疑是非常非常渺小的,所以,你就应该在人生的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时刻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把奋斗的目标看高些。苏格拉底所以成为“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他“懂得低头”;而富兰克林在老前辈的启发下“记住低头”,并把它列入一生的准则之中,促使他后来大有作为。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待业人员在求职谋生上,过去在国有企业当过干部的一些人,在下岗失业后总放不下“架子”,不甘心做“劳力者”,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眼看快喝“西北风”了,“架子”还是放不下来;也有一些人本来文化不高,技术也不强,却把求职待遇定得很高,“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有些大中专毕业生择业时也是挑肥拣瘦,专业要对口,工资要高档,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啊?相反,有些人就很现实,虽然本身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一开始却把目标定得较低,工作能适合自己就干,工资差不多就行。这就是“懂得低头”、“记住低头”的智者。

      “是金子总会闪光”,只要你能,只要你行,即使你总是“低着头”,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也会迟早发现你,重用你。低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生存艺术。如果把人生比作爬山,不论在山麓刚刚起步,还是正在山腰攀登,或是已经奔向顶峰,乃至“会当凌绝顶”,都要低头看路。如果不记住低头,难免有碰头或失足的时候。低头不是自卑,不是怯懦,而是清醒,是智慧,是一种成熟的境界。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人生之路会走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