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自杀的遗言是什么?


【应屈原的故乡秭归之约,为端午节及湖北屈原文学节而写】《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投江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岂是俗人所能做到的?简直已达到神的境界,吸风饮露,纤尘不染。即使屈原比神多一具肉身,也相当于“半神”(英雄)了,也远远超越凡人,诗人这一概念因之而带有超人的力量。诗人的力量是要通过超越世俗而体现的。屈原无疑是东方文明中最大的诗歌偶像,连李白和杜甫都很崇拜他。

     为屈原招魂■ 洪烛

        1

   屈原开创了大诗人的传统。在他之前,《诗经》的时代,都是些无名的小诗人(隐形的作者);恐怕连诗人这个概念都未诞生。

   自从屈原诞生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身份也就出现了,而且是以具体的个人形象来出现。可以说屈原使中国的诗人第一次拥有了名字。况且,这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即使跟他无数的后裔相比,也算得上巨人。他一出手就是《天问》,站在万物的对立面,站在神的对立面,站在命运的对立面。跟顶天立地的屈原相比,我们即使穿上世贸中心那样的高跟鞋,也会显得渺小。

   屈原是站在汩罗江边的一个问号。他在问天,问老天爷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跟老诗人相比,哈姆雷特则要年轻得多,他是站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问号——不,他代替莎士比亚站着。他在问自己(莎士比亚也在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人类中所有瘦骨嶙峋的问号,都被自己问住了,都把自己难倒了。

   屈原所提出的“天问”,在汩罗江上空回荡着,在嘴唇、竹简、纸张之间回荡着。如果什么时候能找到答案的话,诗人就没必要存在了。至少,在高科技的时代,诗人们已日渐孱弱。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而诗人的使命恰恰是为问题而活着,为答案而死去。

 

         2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更多如我这样的平凡之辈只能老老实实做诗人。其实中国诗歌还是有神的,能够算作诗神的,恐怕只有屈原了。一方面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诗人,另一方面,还因为他那大起大落的人生已成为一段传奇。

   作为大诗人的前提,似乎不仅写出充满戏剧性的作品,而且一生还要充满戏剧性。屈原做到这点了,哪怕他演绎的是悲剧,可这场悲剧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感动着后人。他岂止是进入文学史,还深深地影响着民俗,成为端午节的惟一主角。这是专门为他一个人而设立的节日,却带有诗人节的性质,全中国的诗人都沾光了。

   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为天地或鬼神而设制,偏偏端午是用来祭奠一个人,一个诗人——屈原获得了一般的帝王都无法享有的永久荣誉。

   随着年复一年的推进,屈原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快要成为诗神的化身——唉,与西方的缪斯不同,东方的诗神是愁眉苦脸的。粽子、龙舟之类,更是为这个悲怆的文学神话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岂是俗人所能做到的?简直已达到神的境界,吸风饮露,纤尘不染。即使屈原比神多一具肉身,也相当于“半神”(英雄)了,也远远超越凡人,诗人这一概念因之而带有超人的力量。诗人的力量是要通过超越世俗而体现的。

   屈原无疑是东方文明中最大的诗歌偶像,连李白和杜甫都很崇拜他。中国的诗人都该算作屈原的后裔。

   屈原精神上的高海拔,给后世的诗人(或者说知识分子)提供了攀登的目标:诗人就该是超人,超人就该是诗人;诗人不仅要富有人性,更难得的,还要具备几分神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简直是站在神的高度,对芸芸众生的怜恤。诗人就该像神一样无私,像屈原一样忘我。

    

         3

    屈原总给人失恋的印象。政治上失意莫非比失恋还痛苦?不能怪楚怀王,他哪里考虑得到诗人的感受?(在政治家眼里,诗人比女人还麻烦。)要怪就怪自己的单相思:居然相信君王应该是多情的。还是多看几眼山多渡几条河吧,山水反而是讲道理的。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4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5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6

   诗人原本跟艺人一样,分为两种:偶像派与实力派。大诗人注重形象,小诗人看重实力——期望以作品代替自己的面具。中国古代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就是偶像级的,他的怀才不遇,他的忧国忧民,奠定了传统对大诗人形象的要求——就该是精神上的巨人。

   甚至他投水自尽的悲怆结局,都为巨匠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戏剧性。一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大诗人?因为它需要巨人来代言自己,“大写的诗人”确实使他立足的时代背景变得伟大起来。大诗人岂止深得一时一地之垂青,连渴望永恒的诗歌史都需要他作为形象代言人。这就是自古至今的传统:诗人除了打造作品,还要下意识地塑造形象乃至选择立场——此即俗谚所说的“作人第一、作诗第二”?过去的偶像哪怕是经历史之手纂改甚至捏造的,也会有更多的粉丝,因为他身上——他的形象,一定程度地暗合了社会或民众的期许。为什么要叫诗人?读者岂只满足于读诗,更是为了读人——文本背后的人格力量才最有杀伤力。说到底,是读者按照自己超越性的理想来模式化地塑造大诗人。所有的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并非本身单方面的努力即可获得成果——某些情况下,他仅仅是在配合,配合别人的愿望。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可屈原是诗魂啊。在诗人仅仅是诗人、连大诗人都缺席的时代,应该呼唤魂兮归来,而不是用下半身反对上半身,或用上半身反对下半身。丢了魂的诗歌,才会发生身体的内讧。有本事就闹一场灵魂的政变吧。

   余光中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我写诗惯用的蘸水钢笔,也有着古老的泪腺。

   写诗时你觉得自己就是屈原:已经死过一回了。死过了的人无法再死。屈原拯救了你:你用他的死,换取了自己的生。你欠屈原一份人情。

    焚诗,直至它烧成骨灰。诗最适宜火葬。诗是无法兑现的纸钱。借来红泥小火炉,做我的焚诗炉。端午节,老百姓笑咪咪地吃粽子、划龙舟,只有诗人,把它过成了一年中的第二个清明节。焚诗,直至它被那高傲的死者读到……

   端午,是为屈原招魂,呼唤伟大的诗歌精神;诗歌是有人格力量的,诗歌是要切进现实的,关注现实的,屈原在这方面是典范。

   端午,是一次盛大的检阅,又重新勾勒出了诗人的形象,诗人的形象就应当是屈原的形象。近些年,诗人们都抒写小我,格局窄,境界低,要么风花雪月,要么鸡毛蒜皮,诗人的形象模糊了,也没有了应有的高度,诗坛显得单调、枯燥,缺少活力,现在是到了恢复新诗强健体魄的时候了,是呼唤屈原精神的时候了,呼唤大诗人的时候了。

 

        7

   每年的这一天,江水会流得慢一些,龙舟会划得快一些。他没有坐在船上,也没有站在岸上,可又无处不在。每年的这一天,我在人群里找他,或者找跟他长得很像的人。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我能看出谁跟他长得最像。每年的这一天,我在空气里找他,找他簪过的花香,找他佚失的哀叹。每年的这一天,我在水里找他,找他的影子。

   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变成一个找人的人,找他,或者找跟他长得很像的人。找着找着,发现自己,变得和他越来越像了。当年,他一定走过这么一段路,边走,边找自己弄丢了的魂。每年的这一天,我在找他?不,我在替他寻找。

   因为我们把他找到的东西又给弄丢了。

   幸好我们没有忘记他,还在找他。只要还在找,就有希望。没有希望,谁会去继续寻找呢?我们没有找到他,却找到了希望。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这个女人美丽得就像是一件样品 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姐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所有伟大的爱情都不过如此

中国哪座城市最有诗意?[图]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你更美? 延长一位美女的青春期 嫦娥的裸奔

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地方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鲁迅未获诺贝尔奖照样令人尊敬[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中华第一街”的世代变迁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八十岁还会爱上十八岁姑娘的大师 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

上大学有哪些敲门砖?现场支招[图] 我获散文金奖的《母亲》最新增补稿[2] 高居在月亮上的皇后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最美的花是最美的女人变成的 屈原的姐姐比国王更重要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我的宝马在流血,我的妃子在流泪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能让读者泪流满面的文章为美女打起来才算得上圣战[入选中国散文排…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帝王?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记忆中的一位少女【获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北京有多少倾国倾城的名女人?[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