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西湖的“再次”整顿


谢绝转载!

  西湖美景是很多游人的理想去处。可是,如今去游西湖,游人还能观赏到一些什么?6月10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披露了目前西湖的状况:杭州西湖边南路上的“1917花园餐厅”,原来叫“膺白楼”,是根据民国初期名人黄郛的别墅旧居改造而成,现在,这家餐厅实行“会员制”,一般不会接待非会员宾客。而南山路上的“采蝶轩”已变成私人“会所”。北山路上的“菩提精  ”,如今也成某大集团企业形象的一张名片。民国时期丰子恺、林凤眠的寓居地,则变成了一家高档私房菜的“大宅门”餐厅。西湖,已逐渐被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割据。大众资源为何成了少数人的乐园?面对这种分割局面,政府是否坐视不管,行政不作为?不是。就在媒体刚刚报道之后,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很快回应了公众。6月11日,新华网以《杭州西湖景区回应“名胜故居变私人会所”报道》为题指出,相关部门再次向社会承诺:一以贯之地贯彻杭州市委、市政府“还湖于民”方针不动摇,一以贯之地采取五条举措,确保西湖景区所有经营场所无禁入。就是因为杭州西湖景区的“再次”,笔者才觉得有话要说。

  早在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曾把“建设环湖绿地,实现还湖于民”列入十件实事之一,并排在首位。当时做出这一决策,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政府曾一度投入数十亿巨资进行改造和保护,迁走了占用环湖地带的单位和住户,可是好景不长,财大气粗者很快打破了这种格局,一些好地段还是在重金的诱惑下被租了出去,变成了投资者兴办高档消费的场所。如今又面临同样的问题,政府采取行动之后,是否会出现同样的局面?当政府有关部门“再次”如何如何的时候,公众是否会“再次”质疑?

  笔者以为,解决问题不着眼根本,就会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出现同样的现象。那么,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在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对待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态度。如今,金钱的魔力要说有多大就有多大。这一点,人们可以从中深刻领悟。笔者想,如果有朝一日某个富翁用超出政府相关部门预期很多的价格将西湖全租了或买了,纯粹用于个人观赏,政府有关部门会答应吗?如果答应了,西湖或许不会随便让游人靠近半步,如果进行高价经营,政府部门估计也难以干预。我们的时代号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然是有区别的。尽管现在有些人很富,有钱的人也很多,但钱能拿来干什么,不能拿来干什么,应该是有所限制的。更何况,有些资源,本来就是属于公众的。在公众资源面前,政府只是一个代理者,如何处置,理应尊重公众的意愿。而西湖前期投入巨资进行改造,也是花纳税人的钱。如今租给富人或单位,等于是剥夺了大众的游览权利。

  大众西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割据为私人领地,让人们感到政府有关部门有时也是利欲熏心的,而这一点比个人的私欲更为可怕,因为它具有更大的能量,更多的借口,更坏的结果。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早年建造的“云松书舍”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灵隐路上。1996年11月,金庸将书舍慷慨捐赠给杭州市政府。而现在,这个书舍都向游客收取每人5元的门票。个人能向政府损赠,政府为什么就不能免费开放给群众?这一行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味追求集团利益的毒瘤正在侵蚀我们的中枢机构,这是十分危险的。政府某些部门是应更看重经济利益,还是更看重社会秩序?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政府要倡导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健康的价值观念,遵循道德伦理,无疑要认真审视自身行为。

  与民争利,争的不是利,是民众的怨气,还西湖一片美景,就是还社会一片宁静。愿杭州的五条举措过后,不会有“再次“整顿同样现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