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温总理:应如何善待进城务工人员


建言温总理:应如何善待进城务工人员

吴其伦

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先后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西城区富国里社区、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施工工地,看望孤残儿童和城市低保户,了解农贸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情况,召开新一代农民工座谈会。

总理说,成家立业、买房子、生孩子,这是我们年轻农民工遇到的新问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使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总理说,我们一方面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要把农村建设成美好家园。把农村建设好了,有好的学校、医院,农民即使出来打工也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总理诚挚地说,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我们的社会财富、高楼大厦都凝聚着你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你们的劳动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要关心农民工、爱护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通过座谈,使我感到,你们富有朝气、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你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工作也很努力,不少已成为单位骨干。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

总理接着说:“我也给你们提一点希望,希望你们年轻时就要有志向,把本职工作干好,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赢得尊严,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总理在节日之际亲临第一线慰问进城务工人员,在带给外来务工人员节日问候的同时,更明确表明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善待进城务工人员的态度。并提出了建设美好农村解除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构想。

诚然,总理的美好新农村建设蓝图确能令进城务工人员免除后顾之忧,从长远来看,此方略当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上佳解决之道。可从实践来看,新农村建设非朝夕之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过程,此其一;其二,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应依托于现代农业、轻工业、新兴产业,而这些产业均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样,很多原本有进城务工打算的工人大多会选择在家乡就业。

那么,如何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呢?如何将总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的嘱托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当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先从改变称谓开始。

今年3月7日,在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的团组开放日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现在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变化,需要新的措施来应对变化的形势。蔡昉建议,还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保证他们能和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对此建议,笔者深表赞同。可从操作上来看,农民工市民化还需要诸多部门协作进行,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笔者以为,只要农民工所获得的尊重、利益、机会与市民一致,其市民化与否就显得不重要了。而欲令农民工真正融入市民群体,真正地被社会所尊重,应从改变称谓开始。

首先,我国户籍制改革已令“农民”一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农民工”一词的说法已不符合逻辑。“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农民工,又称民工,简言之是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身份还未能得以转换而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群体。“农民工”一方面具有农民的身份属性,另一方面从事的工作却是产业劳动。

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公安部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公安部的消息显示,已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已经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

其次,如果继续沿用“农民工”的称谓,将使这个称谓更加概念化、脸谱化、歧视化,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尤其对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大家庭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将打击外来务工人员在所在城市工作激情。

第三,各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视程度已大大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已能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当地社会。在上海、江苏等很多地方,外来务工人员在所在城市享受综合保险;在教育、居住等方面享受优惠;子女就读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第四,当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较之以往有显著改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将外来务工人员称为“乡下人”,现在,这样的说法已很少听到了;上海人与外地人组建家庭的例子日益增多;在全国各地,当地人对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很少用“农民工”一词。所有这些都显示,当地人已不再歧视外来务工人员。

综合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农民工”一词确应退出历史舞台。而欲达此功,媒体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况且,“农民工”一词也只有在媒体报道中才有较高的频率出现,因而,媒体、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责任为外来务工人员正名。

二、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从解决其实际困难入手。

总理曾于2月27日下午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关于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时,温总理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困难:第一,他们许多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也就是说没有生产资料;第二,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第三,他们许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因此,他们的恋爱、结婚,以致将来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

正如总理所说,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会讲流利的所在城市方言,他们融入了所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所在城市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已经不是进城务工人员了,他们在所在城市成长、发展是其必由之路。

而对于那些老一辈进城务工人员来说,进城务工是其改善生活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通道,他们要么是衣锦还乡,要么就是在城里长期发展。

因此,欲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从解决其实际困难入手。

首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难。大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其进城时是通过老乡介绍,这些人进城时就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可也有很多人在缺乏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进城的,他们的就业就变得难很多。他们大多会通过劳务中介寻求自己的工作,这样,其在找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付出不菲的中介费,还极有可能被不法中介所骗,从而导致其陷入困境。故此,政府及社会各界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难入手。由地方政府牵头,令当地合法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工作机会介绍,可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补贴等方式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进行扶持。

其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难。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因此他们对于住房需求处于极低的状态。以上海为例,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居住问题不外三种情况:单位宿舍、集体工棚、自行租房。企业宿舍及集体工棚大多是条件差、人员拥挤。而自行租住者大多选择在外环线以外,租用当地村民的自建房,这样的房子(10多平方一间)租金在200—400元之间,由于这些区域缺乏统一管理,卫生状况、治安状况都不容乐观。因此,政府应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难方面做应有的努力。

第三,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医难。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较低,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大多不会选择到正规医院去就医。他们往往会采取到药店买些常规药品或到无证行医者甚至江湖游医处就医,这样,对其身体健康及疾病诊疗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中。

第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难。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均已年迈,在其子女出生时,父母已无力照看孙辈。这样,进城务工人员就自然承担起在城市供子女上学的义务。尽管现在很多地区都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相关规定,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较为庞大,很多地区很难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普遍需求,这样,很多进城务工子女仍然就读于所谓民工子弟学校。这样,对于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融入所在城市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的就学待遇。

三、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从提升其综合能力入手。

任何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发展,其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确保生存无忧的情况下,发展便是摆在其面前的重要问题。而欲得很好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作为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其本身学识有限,加之其在收入不高的情况难以在自身素质提供方面进行足够的投资。因此,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从提升其综合能力入手。

首先,尽可能多的提供免费岗位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就业于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这样的岗位培训是靠传帮带,很少有系统培训。这样,进城务工人员便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本岗位有出色的表现,其发展速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故此,欲令善待进城务工人员落到实处,应尽可能多的提供免费岗位培训。可采取专业培训机构承办,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

其次,尽可能多的提供免费综合素质培训。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如果其生活局限于生产线、宿舍、厂区等狭小空间,势必导致其与社会脱节,在其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还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笔者以为,善待进城务工人员,应尽可能多的为其提供免费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

第三,尽可能多的提供新兴行业、新兴岗位的免费培训。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就业建筑、安装、加工、餐饮、娱乐的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员工收入也就相对较低,员工的发展空间也就小很多。如果,政府及社会各界能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足够多的新兴行业、新兴岗位的免费培训,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