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AMD强势反弹的原因


在过去的两个季度,AMD财报显示,AMD表现不凡,业绩明显提升。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AMD总收入1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净收为2.57亿美元。是什么让AMD强势反弹,重新盈利?

就让笔者和大家一起来回顾近几年让AMD实现盈利的几个关键点:

剥离制造业,重组组织架构
剥离制造业和重组架构都发生在AMD新任CEO梅德克上任后不久。自2006年AMD收购ATI后,ATI一直作为单独的部门运营,但是效果一直不好。在梅德克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CPU和GPU部门合二为一(这也为以后生产APU芯片埋下了伏笔)。事实证明梅德克的改革效果良好,通过这一重组,AMD不仅重塑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其他各部门的职能更为明确。

除了架构重组,梅德克的另外一大举措就是剥离制造业。拥有庞大工厂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原来的芯片制造业务让AMD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2008年10月,AMD选择了与中东巨头ATIC合作,在获得了7亿美元的投资的同时,还把自己的重心由半导体生产转移到了设计上。虽然剥离生产业务对于AMD来说颇有些舍不得,但正是因为这壮士断腕的决心,才使得AMD再也不用承担昂贵的芯片生产开支,将全副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去。随后,AMD正式走上了复兴的大路。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台北进行的COMPUTEX展会期间,AMD的CEO梅德克,大中华区的总裁郭可尊,大中华区总经理王正福接受了采访。采访中,梅德克再次表示了自己的观点:AMD要想在全球成功,必须要在中国成功。AMD这样重视中国市场有着自己的原因,从IT制造业的核心转移过程来看,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中国台湾、再由中国台湾到中国大陆,这一转移路线非常明确。数据显示,在2009年,中国拥有5000亿美元的IT市场,与中国IT市场的奋进相比,之前第一大IT市场美国在2009年已经由2008年的6000亿美元缩水为5000亿美元。在未来的一两年里,中国随时都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IT消费市场。市场研究分析公司IDC的数据也表示,亚洲市场PC出货量在2010年有望上涨16%。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任何一个IT企业都不会放弃亚洲,还有中国的市场。当然,AMD对中国市场的规划可谓早在计划之中,早在2002年郭可尊入主AMD中国之时,AMD就抱定了“芯植中国,共赢未来”的思路,这也不得不让人对AMD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

Fusion芯片蓄势待发
其实AMD的融合芯片Fusion在收购ATI后就已经提出,但正如前面所说,原来ATI一直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运作,并没有起到大家预想的1+1>2的效果。在梅德克上任后,GPU和CPU部门合二为一,这也为APU芯片的诞生扫清了最后障碍。在本次的台北电脑展上,AMD在会上展示了Fusion处理器的晶圆,并预估该融合芯片将于2011年上市。考虑到AMD基本没有跳票的习惯,众多消费者可以为CPU+GPU合二为一的业界欢欣鼓舞了。当然高兴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由于Fusion的发布,以后的电脑整机将更为高效,节能,稳定,考虑到销售的便捷以及成本的节约,这让众多OEM厂商对AMD也充满了期待。
未来会属于fusion吗?

笔记本市场再战江湖
众所周知,之前AMD的业务一直集中在DIY市场和服务器上,而自从VISION技术平台提出以后,AMD就在笔记本市场不断发力,尽显其进军笔记本市场的“野心”。凭借着自身产品的良好性能,AMD也确实博得了众多OEM厂商的信赖。比如在5月举行的主题为“先睹未来”的2010新视觉笔记本平台发布会上,就有宏碁、华硕、戴尔、富士通、惠普、联想、微星、三星、东芝九大OEM厂商高层在现场捧场。数据显示,去年AMD发布的VISION平台笔记本只有60款,而今年预计将超过187款,笔记本市场,AMD将大有可为。
先睹未来笔记本发布会引来了众多厂商捧场
当然AMD的强势上升并不单单是几个事件就可以概括的,笔者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IT芯片业的巨头,AMD一直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地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AMD在财报上交出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