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中的“实证”与“实践”


  近日,接待一位学界前辈来访,谈到了管理研究的导向问题,期间就管理研究的实践导向问题议论颇多,事后整理一些自己论及的内容如下:

  1.即便在西方,管理学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实践导向问题,也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近年来,中国管理学术界逐步学习与引进了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尤其是基于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不算一件坏事。因为毕竟比之前单纯的“理论”拼凑要好得多了。

  3.但是,所谓的“实证”研究,在理论上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引用”别人量表和假设的问题,而在“样本”的获取上更加值得怀疑。所以,所谓“研究结论”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不是证明真理,就是重复真理。

   4.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术导向出了问题,其中需要深刻反思的就是:学术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可以想见,在目前“著述都为稻粮谋”的学术环境下,要扭转管理学学术研究的非实践导向,存在严重的阻碍,在民间在官方都是如此。

  5.要改变“著述都为稻粮谋”的现实,需要大家一起从根本上反思学术的意义,可能包括这样一些问题:学术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学术是圈养的还是自由的?学术研究是为了糊口还是为了兴趣?如果是为了兴趣,怎样解决糊口的问题?

  6.因此,管理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趋向的问题:做研究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适合做研究?应该以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价值趋向,既关乎进行学术支持和管理的官方,更关乎进行研究的学者个体。

  7.如果能够解决管理研究的“价值论”问题,可能马上会遇到另外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稻粮”,还有多少人愿意做这样的研究?同时,有多少人有能力做这样的研究?或许,反而是以“价值”为标准淘汰之后,研究的人少了,成果却会更为真实了和有意义了?

  8.与上述相关的问题还有:去哪里做研究?怎样的企业适合进行研究?企业会接受他们经常看不惯的学者去去“研究”他们吗?学者去企业进行研究,最终能够给予企业怎样的回馈?

  9.如果上述皆能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实践导向”的研究,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理论导向”研究之间的关系?用怎样的方法论研究才能够凸显“实践导向”或者“实践派”的独特之处?同时,实践导向的研究是否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如果需要,那么需要怎样的理论?是中国的理论?还是西方的理论?

  10.可以说,随着近年来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管理学界的研究已经有慢慢偏向于实践的趋向。但是这种趋向更多是在研究成果中呈现一种“假模假样”的状态:你不能不承认人家的研究是基于样本实践的,但是似乎又很难说这就是基于实践的研究。所以,“假表兄”式的实证研究,的确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11.说到底,实践导向管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成长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基于中国实践”的前提下,我们又无法回避一个与国外企业尤其是西方企业实践相比较的问题。这一比较,可能就又“比”出了毛病:与较完备市场化环境下的西方企业相比,我们企业管理的“特色”是什么?这些“特色”可以以市场化情景中的西方企业理论来解释吗?如果不能,我们赖以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2.在以转型经济为特征的独特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企业,正经历着西方企业所没有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发掘和研究,是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学研究做出贡献的。这或许就是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价值趋向或者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