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


据说北京旧城里四合院的居民大多愿意旧屋改造,搬迁到新楼房里居住,原由在旧城区无卫生下水道等现代生活设施,这与保护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好意相反,居民多从自身生活着想,文化人所讲的历史古都及旧城风貌与他们并无太多切实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出,老北京旧貌改造得面目全非,与这些百姓心态多少有些干系。这其实是很可叹息的事,这种改造旧城带来的破坏在中国各城市皆相似,可见推崇现代化生活并非全是好事,欧洲多数国家对现代化生活亦非我们这般热衷。前年到天津小住两日,闲逛五大道租界,那些昔日的洋建筑距今大约有百年的历史,依然旧时风情,令人驻足赏玩。虽天津距北京仅百余公里,却因天津发展缓慢,无意中保护了这些老建筑,待到今日回首一望,方觉现代化也可不必以毁灭旧物为代价。四十多年前曾有“破旧立新”的口号,使我们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遭遇到毁坏,也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毒害,遗祸至今,可见一个民族若要保持清醒,需要有反对的意见和呼声。

对于旧城的保护,许多欧洲国家的方法可资借鉴。不过我们的旧城民居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混合砖瓦为主,存在的年限约百余年,非比国外那些石材建筑,因而我们很难在地面上见到千年以上的屋舍,这样一来,我们感受旧城风貌,要以民俗乡情为搭配,才可找到旧时滋味。近年来颇多民居建筑的图影书籍出版,使读者握卷便可得赏旧时月色,书里风情四溢,是很好的一种享受,岳麓书社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选沈从文作品《从文自传》、《往事》、《新与旧》、《卒伍》、《湘西》、《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行书简》、《丈夫》、《萧萧》、《阿黑小史》、《压寨夫人》、《月下小景》共十四种,配以卓雅的湘西摄影,情景关联,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景致与图片相互呼应,悦目赏心,颇为别致。原本卓雅从事摄影已有几十个年头,据她在《后记》中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脑子里迸出一个想法——用摄影的形式来展现沈从文先生笔底的湘西。”可见约在二十余年前,她便有心开始寻找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景况,为此拍摄湘西风光人物照片而勤奋不懈。早前曾以这些摄影在上海出版《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画册,我在书店翻阅过,实话讲来,对那些摄影画面感受平平,毕竟卓雅是专业摄影人士,因而看她的摄影须多有艺术眼光,要求自当严格。然那本画册里一些照片并不精彩,仿佛游人兴致随手拍得,光线色彩构图皆平淡,缺少可当称赞之处。这已是十年前的事,新近卓雅将自己的湘西摄影配入沈从文十四部作品,倒是很壮观的举措。在已出版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丛书中《从文自传》、《边城》和《长河》三部作品来看,卓雅的摄影技巧与十年前那本画册相比已多有超越,让人阅之而喜。

要为沈从文作品配插图,原有黄永玉《永恒的湘西和沈从文》一文记八十年代沈从文住崇文门期间黄与沈的一段对话,黄说:“我们要认真回一次湘西,从洞庭湖或是常德、沅陵找两只木船,按你文章写过的老路子,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再走一遍,写几十年来新旧的变化,我一路给你写生插图,弄它三两个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就书籍而言,画插图当比摄影来得贴切和有趣,因绘画可自由取舍,而摄影则囿于环境与光线的限制,难于表达。卓雅要用摄影来完成沈从文作品的情境叙述,除对沈氏笔下湘西的理解,还需自身的修养。又因为时代变化,虽湘西古城旧居尚存,仍可寻得沈氏作品中描述的环境拍摄下来配入书里,然人物面貌与服饰装扮早已今昔不同,要与作品里的人物描述契合,则已不可得,这是最为抱憾的事。好在卓雅配入书中的这些摄影,依然湘西民风俗情,苗民、土家族各具情态,若依了这书游览湘西,按书中文字和图景对照眼前所见,当别有趣味了。“又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氏《边城》开篇这段著名的文字,附着卓雅的摄影图片确有白色小塔和塔下的一户人家,倘若这真是沈氏文字描述的那“靠东有一条官路”的实景,是足可令人惊喜的了。

2010-5-27上午,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