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 如何平衡市场与价值
4月22日,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全国第20届图书博览会召开前夕,举办了“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论坛”。近年来,在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繁荣的背后,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探讨的现象,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念正受到来自市场的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作为全国书博会东道主的川少社举办了主题为“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
的文学论坛。会上,邀请了金波、张之路、王泉根、方卫平等三十多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探寻儿童文学在市场化背景下的价值坐标。
多元与专一并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的儿童文学板块,在整体少儿出版中占据了约40%的份额。近两年来,原创儿童文学更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成为了畅销书作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的写作,儿童文学的写作也越发的多元。在繁荣的背后,作家们需要在多元的发展中坚守自己的文学追求。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考虑更多层次、更多角度,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艺术需求。金波认为,现在市场的需求量变大,为作家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多元化的要求。
然而,除此之外,作家必须考虑自己的艺术取向,孩子的需求应该说是写作的一个动力和出发点。作为一名作家,其创作永远是个体的,他的创作永远不可能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作者单纯地考虑市场的话,他仍然不是一位很成熟、很丰满的作家。艺术的表现成熟之后,作家才有可能非常自由地去写作。
其次,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但是又不能完全被市场左右,“跟着市场走并不等于一定是成功的,尽管你的发行量很大。我们说书有一时的好书,也有永恒的好书,跟着市场走可能会产生永恒的好书,但是更有可能产生的是一时的好书。”金波表示。所以说作家的艺术取向是一位作家在每天的艺术实践中要考虑的问题。
市场与教育结合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创造了畅销书,也加速了出版市场的成熟,在热闹之余,中国的儿童文学亟须更加深入的发展,其中,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教育的结合,首先体现在教材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介绍,现在被选入小学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儿童文学到底应该为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朱自强认为,这需要作品中具备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从这种意义来讲,我觉得我们目前儿童文学的创作还令人担忧。比如说在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目前进入到学校里的类型化作品应该是非常多的,当然对改变小孩子阅读兴趣来说,这肯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真正地具有语文教育价值,同时又兼备艺术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作品很少。”朱自强表示。
其次是儿童文学作家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以及身体力行的尝试上。儿童文学作家、教师、“好看”系列作者王钢介绍,中国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是息息相关的。今天的儿童文学以校园文学居多,这使儿童文学受到了很多的约束。“我也写校园小说,我也希望孩子们在别的地方发生一点故事,但是几次尝试没有敢轻易地下笔,这就使文学作品过于呆板、过于单一。”王钢说,他认为,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是幸福的可怜虫,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心灵上却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他呼吁儿童文学作家有一种愉悦感、责任感,写出孩子们需要缓解压力的、丰富语言的、制造美丽的、激发想象的、培养兴趣的、给予感动的、传递信念的、赋予智慧的文学。
影视与出版互动
科技飞速发展,令传媒时代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纸质出版物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介绍,今天的青少年对文化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激烈的挑战,无孔不入的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使青少年儿童远离了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时代中,影视、动漫、网络等等,是否能够让中国的儿童文学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表示,无论是动画、漫画包括现在的网络视频、网络游戏,都是一种影像化的阅读,对于影像化的阅读从我们中国出现儿童文学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
孩子们的成长是全面的发展,不光要有文字阅读,而且要有影像化的阅读,如果孩子没有健康地发展影像思维,那就是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其次,影像阅读可以弥补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孩子的不足,影像阅读也将成为一种文化。
影视是儿童文学畅销的杠杆之一。2005年以后,大家就发现,从《蓝猫淘气三千问》到“红猫蓝兔”,再到现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影视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他介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畅销的童书均是影像化的,比如“哈利·波特”,比如说像现在的《波西杰克逊》等等。“只要是好的作品必然影像化,影像化的作品必然畅销。”他提出了“作家的动画”的概念,在未来十年里,作家的作品会形成一个产业,其中包括动画片、电视剧、电影以及网络、视频等等。
作家张品成认为,影像化的阅读是好事,但是不可以片面,他举例,在一百年前自从有电影开始就有人说小说要消灭,但是到现在为止,电影还是跟在小说之后。影像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不管是儿童文学也好还是什么也好,都在扩展,要不断地掌握新手段。
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利弊访谈
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已经成为近几年儿童文学图书出版与阅读的热点,在提升整个儿童文学市场和原创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写作与出版误区。
□采访人:谢迪南
■受访人:杨 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东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
多元文化形态催生类型化写作
商报:童书出版类型化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杨鹏:我提出类型化儿童文学写作的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在北师大念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迷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文化工业”的理论,并发现在世界童书界,类型化写作早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经出现,比如“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的以少年侦探小林芳雄为主人公的系列少年侦探作品,以及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超人、蝙蝠侠为主人公的少年科幻小说。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鸡皮疙瘩》系列、《动物变形人》系列、《冒险小虎队》系列、日本的漫画小说都可归属到类型化童书中。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类型化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叶永烈的《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科幻小说、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系列童话、沈石溪的系列动物小说。这些作品,在他们风行一时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类型化作品,将它们与纯文学系的儿童文学作品混为一谈。我个人认为,类型化的童书作品,诞生于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的社会背景中,比如美国、日本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纯文学系的儿童文学作品,已无法满足充满阅读渴求的小读者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类型化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少年科幻小说、少年冒险小说、热闹派童话、少年侦探小说、少年恐怖小说、少年魔幻小说、少年体育励志小说等等。
朱自强:我认为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呈现的。我曾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一文中指出,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通俗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整体中分化出来的趋势。中国在19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改革应该是通俗化儿童文学写作产生的大背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生产名正言顺地成为文化产业,出版社开始市场化运作,图书出版、经营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兴奋点主要放在畅销书,而作家也越来越被版税所吸引。
李东华:在当下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中,大众文化的勃兴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进入新世纪以后,通俗儿童文学从整个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朱自强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大众(通俗)儿童文学和艺术儿童文学的分化。通俗儿童文学创作通常是指“类型化”儿童小说创作的崛起。如幻想小说、少年推理、悬疑、恐怖、侦探、探险小说,也包括现在风靡一时的一些校园幽默小说等。它所取得的市场业绩是有目共睹的。
商报: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怎样一段发展过程?
杨鹏:类型化儿童文学作品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熟,并成为儿童文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世界儿童文学比作一个金字塔的话,纯文学系的作品居金字塔的塔尖(我的意思不是说纯文学系作品天生高贵,而是说这类作品好而精的文本相对少,读者的需求也相对小),而类型化儿童文学作品居塔底,读者对它们的需求远远多于纯文学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可以从《鸡皮疙瘩》、《冒险小虎队》一类的童书的销量看出来。
复制式创作伤害的是整个童书的原创力
商报:童书类型化写作的利弊在哪里?
杨鹏:可能这个问题更直接地说应该是“通过团队的方式创作童书的利弊在哪里”?其实这是一个困局和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个人创作和团队创作都有好有坏。个人创作会受限于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态度、写作恒心而导致作品的失败,反之会成功;团队创作也会有这些问题,也同样会因为团队的素质失败或者成功。在中国,组织团队写作似乎是受批评的,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著名的作品,从《超人》、《蝙蝠侠》,到《米老鼠》、《唐老鸭》,再到《高达》、《变形金刚》、《星球大战》……无一不是依照一套写作体系由团队创作的作品。它们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它们所在国家同一时期创作以唯美、文学化为主的纯文学系的儿童文学作品。写作和其他事情一样,胜者为侯败者为寇,你的作品好、畅销、受读者欢迎,你就是王;反之则是寇。个人创作与团队创作都难以幸免。“团队写作好不好?”其实是个伪命题。一棍子将团队写作方式打入十八层地狱,是无知、自大和情绪化的表现,不值得与之争论与辩驳。
朱自强:童书类型化写作如果就是通俗儿童文学写作,其本身并无所谓利弊,因为通俗儿童文学是一个社会儿童文学发达到较高水平必然要分化出来的文学类型,正常情况下,这一分化可以使儿童文学变得越发成熟、丰富。当然,如果一个社会的儿童文学创作因通俗儿童文学的勃兴,造成艺术儿童文学的萎缩,那就是个问题了。如果童书类型化写作指的是跟风模仿、粗制滥造,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商报:我看到有编辑对童书类型写作有这样一句评价:“写作的类型化,甚至流水化、作坊化,结果是,搞出版的人头疼了,写作的人头疼了。谁还会十年磨一剑,磨出精品?因为你这里磨得面黄肌瘦,他那里跟着你马上就肥得流油!”我们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杨鹏:我认为“类型化”、“流水化”、“作坊化”都是中性词,不应当被视为贬义词。迪斯尼的所有作品,都是“类型化”、“流水化”、“作坊化”出来的,没有这些“化”,就不会有今天的迪斯尼,也不会有超人、蝙蝠侠、奥特曼。至于穷啊富啊什么的,我听着就很反感,文人酸腐和心理不平衡的劣根性,莫过于此。
朱自强:如果童书类型化写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有些作家、出版社、读者的通俗儿童文学创作、评价、欣赏的水准太低。
李东华:我想你这里指的“类型化”和我们谈的还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你所指的“类型化”,我觉得是指一种富有新意的原创作品出来后,马上模仿者就蜂拥四起。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就我的阅读范围看,我觉得这样的复制式的创作,主要是这样两种类型,一是模仿国外的经典性的或比较畅销的作品,二是模仿本土畅销作家的作品。这样就使得整个童书创作缺乏原创力。
类型化写作要以打造自己品牌为创作目标
商报:童书类型化写作现在到底存在着哪些误区?
杨鹏:如果
有误区的话,就是操作者操作得不成熟、把关不严、急功近利,导致不及格水平的作品出炉并被推向读者。当然,任何人或者团队的成长和成熟都有一个过程,他们的初期必有失误或者经验不足之处。我个人和我的团队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我的失误,我愿意真诚地总结及检讨。另外,从2006年开始,我不再以团队写作为主要工作,而是以打造自己品牌化的作品为主要目标,比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
朱自强:童书类型化写作如果就是通俗儿童文学写作,那么,我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有的作家不顾通俗儿童文学也是文学,也有艺术上的高难度,需要作家将其艺术才力全力投入的艺术创造,而缩短工期、粗制滥造、缺斤少两;第二,有的作家不顾通俗儿童文学其实也是需要作家进行原创性劳作的艺术,而跟风模仿,导致缺乏风格,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第三,有的创作不顾通俗儿童文学的娱乐性也应该是格调健康的,而误把庸俗当通俗,误把搞笑当幽默。
李东华:我认为类型化的写作主要存在三个误区。首先是文学性的放逐。其实在我看来,阻碍类型化小说迅速并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恰恰是文学性的放逐。虽然作为通俗的文学,它往往是模式化、人物、故事类型化,但是,在具体地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却又有着无限的丰富性,否则的话,单凭着“类型化”这个几个字是不能够繁荣通俗文学的,或者说,就算是风光几天,也无法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其次是粗率的创作态度。比如幻想小说。陶东风教授曾经说过一句引起广泛争议的话,他看过网络上的幻想小说之后,说我们的文学到了一个装神弄鬼的阶段。其实,我们往前翻看一下,就发现,一些提倡幻想小说的学者,并非初衷是要“装神弄鬼”。就儿童文学而言,幻想文学最初的倡导是为了解决儿童文学老是贴着地面行走,缺乏想象力的问题。从这么严肃的起点怎么会走向“装神弄鬼”的局面呢,我觉得这其中,依然是这样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幻想小说虽然是“幻”,但并不是胡思乱想。它得具有幻想逻辑的真实性。比如《魔戒》,一开始作者写到“霍比特人”,写得煞有介事,似乎世界上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个族类一样,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相貌……这些文字不像是一个文学家写的,倒像是一个考据家写的。甚至让我感到有点不耐烦,但其实这是不容忽视的。它营造了一种现场感。而写幻想小说,一般人可能觉得,幻想小说都是虚构的,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我觉得幻想小说的难处恰恰在于把虚的东西做实,把想象的世界写得真实可信,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这其实不全是创作技巧的问题,它还是偷懒不偷懒的问题。最后是对精神向度的消解。《哈利·波特》在我国登陆之后,其受欢迎的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评论家们对这一股热潮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我觉得学者叶舒宪的观点应该特别得到重视。他跳出了文学,从思想文化的更为开阔的角度去看,他认为《哈利·波特》是和后现代文化的寻根热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先生的观点准确不准确暂且不讨论,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能够看出来,这些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它的功能并非全部是娱乐性的。
商报:需要我们的写作者和出版行业,注意哪些地方来避免?
杨鹏:我认为写作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自己的作品严格把关,宁愿让劳动成果烂在抽屉里、宁愿团队写作进行不下去,也不要让不及格、不成熟的作品流向社会。对于出版社来说,一定要严把作品的质量关,如果作品不好,作者名气再大也绝不能将其出版。总之,社会公心是非常重要的,让读者读到好书是第一位的,经济利益永远要排在第二位。
朱自强:我想,前面说到的问题都是应该加以注意和解决的。有一点虽然不是具体问题,却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是是否对给儿童的文学(包括通俗儿童文学和艺术儿童文学)怀着一颗虔敬之心。我认为,很多问题的出现,可能与我们的作家以及儿童文学从业者对儿童读者不够尊重,对儿童文学写作缺乏虔敬之心所导致。另外,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人,应该对通俗儿童文学的分化现象有足够的敏感,有比较迅速的反映,加快对通俗儿童文学的艺术创作规律、艺术标准的研究,以为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东华:不能认为类型化写作就是一种可以缺乏文学性,甚至可以粗制滥造的作品,其实,类型化创作有属于自己本身的独特的艺术规律。虽然在艺术技巧和创作理念上和纯文学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降低自身的艺术水准。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