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东:空置谁心?熄灭谁灯?


                                                     空置率是另一只没落地的“靴子”

     我很佩服央视《经济半小时》的同行,前不久,他们采取蛰伏、隐蔽、夜晚数电灯、白天观察小区进出车辆的办法,对北京东西两个新建小区的入住率进行了暗访。结果显示,两个小区平均的入住率仅为40%。而海南三亚更曝出有些小区由于入住率不足30%,导致业主委员会无法按法定条件成立,使已经入住的业主难以维权。

    今天,广州住房空置率超国际警戒线一倍的消息,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市民普遍认为实际空置率可能要更高。可见,重仓炒房留下的阴影正在日渐显现,甚至成为了制约住房体系平衡的心腹大患。

    但问题还没那么简单。从表面看,空置率现象是一种住房资源浪费,而从深层看,这将影响到调控走向正确与否。如果说抑制高房价是中央已经扔下的一只“靴子”的话,那么空置率的爆发,很可能就是另一只还没落地的“靴子”。毕竟在住宅供求关系非常复杂的今天,能够掌握我们的住房底数,是判断供求关系的罗盘。如果整个住房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一切判断和决策就可能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

    比如在征收房产税这个问题上,由于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不同的空置率,因此很可能就无法分清哪些是自住人群,哪些是炒房人群。这种混沌状态也是房产税迟迟踯躅不前的原因。毕竟在两个人群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出台房产税,会误伤很多自住人群。

    此外,现在有个很坚持的观点是加大供应量,但供应量究竟增加多少合适?在空置率问题还没完全浮出水面之前,还待进一步观察。尤其是随着土地紧缺状况的无法缓解,那些占有着极佳资源的“独守空房”实际就是一堆垃圾,在没有居住功能面前,我们浪费的不仅仅是土地,同样还有更多的资金和公共资源。

    当然,更多的空置率假像还会让地方政府通过盲目的修规和扩城,无限制抬高土地溢价,这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了苗头。那就是:一边是城里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另一边是开发新城增加更多的“空置率”。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鄂尔多斯的空置率,都被说成“鬼城”了,还有人不断的掩饰和美化,这不是拿子孙后代的住房成本和安全开玩笑是什么?

     眼下,解决空置率高的问题,还是应盘点清楚我们的住房家底。可惜这几年的住房统计依旧一片空白。最近,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联合展开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我以为,除了应该检查GDP等指标外,还应增加对住房空置率的专项调查,真正从数据采集、汇总、上报、公布等环节,将投机性购房的危害公之于众,而非单方面依靠媒体的暗访和舆论的猜测来影响政策。

    只有空置率的问题调查清楚了,对症下药了,影响一系列住房调控政策的第二只“靴子”方能平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