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明代一场皇家“选秀”花多少钱?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介绍明代志书《宛署杂记》,称作者沈榜是中国官员搞“政务公开”的先驱。其实此书还有经济史上的价值,学者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晚明物价资料,就是老百姓读一读,也可借此了解一点古人的物质生活,与今天对照,颇有趣味。

举个例子:宛平、大兴两县负责为太庙提供“荐新”果蔬,每月的品种都不一样,价格也都有详细记录。如农历正月,宛平的供应是“荠菜四斤,价一两二钱;生菜二斤,价五钱;韭菜二斤,价五钱。”共合“银贰两贰钱”。按一两银合240元人民币计算,总价为530元左右。虽然总价不多,菜蔬的单价却颇为惊人:荠菜合每斤72元,生菜每斤60元,韭菜也是60元——按现代人的想法,如此高昂的单价,其中必有猫腻!

其实并不算高。因为是隆冬季节,新鲜蔬菜都是在“暖洞”中培植的。古人缺乏今天的暖棚技术,冬天种菜靠“火迫而生”,成本极高。清人《京都竹枝词》有云:“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说的就是冬天的菜价,像簪子那么细的小黄瓜,一条要卖“数金”(几两银子),赛过人参价,比宛平县提供的贵多了!

事实上,到了初夏,菜价就下来了。仍是《宛署杂记》记载,农历四月(阳历五月)的“荐新”菜价是“黄瓜八十根,价八钱”,约合2.4元一根,便宜了许多。

其实古代官吏还是相当能干的,替皇家办差,也是精打细算、能省就省。万历十九年,宫中的“皇长子”及“长公主”都已成人,役使人员告缺,需在京城两县遴选三百名宫女。选拔活动由礼部主持,应选者多达数千人,集中在两天内选验。而宛平、大兴两县负责提供场地、交通工具及人员服务。

按理说,这样一场规模颇大的“选秀工程”,正是各级官吏乘机揩油、大饱私囊的好机会。那么宛平县到底支出了多少银子呢?

首先是派遣了“打扫夫二百名,每名银三分,共银六两”。再有就是搭了几座临时性的席棚,饰以彩绘,倒也不寒酸——毕竟有关皇家的威仪脸面。搭棚一共“用席二百余领(席子一张称一“领”)”,用后拆下,已是损坏大半。部分建材(如木料杉篙之类)是租赁的,最终“约给价、赁价银三两”。此外还有各种颜料、水胶、油匠工钱等,一共是一两一钱四分银。另有“察院礼部会选女子小饭(相当于“盒饭”),银一两”。加上宫中所派女官乘坐的十乘大轿、三百宫女各坐一乘小轿,都是租赁来的,租价一共三两银。

总的算来,宛平县共出银十四两一钱四分,约合今天人民币三千四百元。当然,大兴县也要出同样的一笔,两县加起来,还不到七千元!

前几天有消息报道说,某镇领导吃一顿饭,花了一万多!我觉得这两件事都可以称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