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巧、直抵灵魂的“孩子体”
——刘川诗歌阅读印象
辛泊平
在70后诗人里面,有一类诗人似乎是独行侠,他们不拜山头,不立门户,更不管所谓的江湖恩怨和江湖风波;他们只是写着自己的文本,不拉帮结派,不炫耀,也不低调,只是那样写着,在争吵的边缘的写着,在平静的湖水中写着,独来独往,但一招一式,都是稳扎稳打,目标所指,是稳,是准,是狠。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充斥于诗坛上的无病呻吟和渐成时尚的小情调,而是真正的有的放矢、有感而发。他们的自由状态让人羡慕,他们的独立人格让人尊重,他们的独特发现让人拍案叫绝。在我的印象中,刘川就是这样的诗人。
坦率地讲,刘川是初读便让人眼睛一亮的诗人,犹如在温吞的日子里,突然触到一块冰或者一根刺,锐利,扎人,但不是那种贴心贴肺、感动心灵的那一种。似乎最初的印象,就是他有特点,掺杂着发现和智慧,再加上相对陌生化的话语方式。至于灵魂上的东西,似乎不是诗人关注的。然而,不管怎样,你就是无法忘记他的名字,你就是时时期待他的作品。他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无论如何你都无法绕过他。给刘川写点儿文字是由来已久的心理暗许,然而总是落笔便不成样子,所以,只能沉默,只能继续不断地阅读,持续地感觉,暗中期待那如闪电般的阅读印象划开我在阅读中渐趋麻木的神经,然后水到渠成。然而,刘川的作品给人带来的实在太多,越来越多的感觉涌来,它们模糊了最初的判断,我只有慢慢梳理那千头万绪的灵光一闪。而这样一拖便是多年。多年来,刘川继续书写着他独特的诗行,而我的印象也不时被另一种印象替代。我自己与自己磋商,自己与自己谈判,以期确立一个核心的感受。阅读他的作品,最直接的印象当然是他的诙谐,他的无厘头,他的钢丝一样的触觉,他的针尖一样的尖锐。然而,我知道,这仅仅是刘川的一部分,至多是表面的刘川。
也许刘川不会承认,因为,他以他的话语方式告诉我们,他拒绝凌空的高蹈。而在我的阅读印象中,刘川是深沉的,即使他的语言诙谐到极致,即使他的表达荒诞到极致,但都无法掩盖的是他骨子里的深沉。在这里,深沉并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的忧伤,它来自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反思,以及对苦难铭心刻骨的体认,来自一种对生命脆弱和无解的悲悯。掠过高楼大厦和闪烁的霓虹灯,刘川看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局促和精神困境。“这张报纸/一半版面是新闻/关于大量人口/住房困难/另一半版面/是建好已久、一直滞销的/楼盘广告/这些记者也真够笨的/把这些无处安身的人口/塞进这些/还空着的房子/不就成了吗(《 请为百姓做点实事》),一部分人居无定所,一部分人房屋囤积,这是当下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百姓和政府都高度关注并试图解决的民生问题。而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公正,一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和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在放屁,一些无耻的文人在粉饰,在歌功颂德,只有诗人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被广告遮蔽的民生困境和充满悖论的存在。当然,刘川说出的不是杜甫那种诉诸理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告,而是对现实错位的一种直接的认知和有效的建议。这是一种自觉的情感节制,它有效避免了愤怒的决堤,保障了理性的时刻在场。
从某种意义上,刘川继承了屈原的追问精神和杜甫的现实关怀。“这个城市/每个站牌/每天早上/都挤上去/无数个人/每个站牌/一到晚上/又挤下来/无数个人/多少年来/我从没有/看清楚过/他们的脸/这是中国/司空见惯/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我总想/用把锤子/挨个敲敲/这些铁牌子/给这些上去又下来的人/叫叫魂”(《 公开为工薪族一祭》)。在酒店、商场的方阵中,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现状是被美化的,是被“今天又是好日子”的春晚话语遮蔽的。然而,那种不应该“被遗忘的存在”恰前是“司空见惯”的现实,那些为生存奔波、拥挤的疲倦的人们,就是是庞德地铁车站上看到的犹如幽灵一般的湿淋淋的落英。刘川没有回避,他正视现实的苦难,正视当代人被遮蔽的精神困境,但他健康的人格让他成功地逃离了祥林嫂式的弱者控诉。
现代诗人刘川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没有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身世沉痛,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而是多了现代意义上的调侃和自嘲,但“不平则鸣”的情怀却殊途同归。“每个时代/都会提出/一串口号/每个口号/都会催生/一个模范/他光辉又伟大/圣洁又感人/完全合乎/口号的音色与分贝/每当我刚刚把他/属于自己的额头/准备顶礼/另一个口号/蓦然响起/便听见/他轰然倒下/因为另一个模范/又迅速而麻利地/爬上/我渐秃的前额”(《大时代印象》),这不仅仅是大时代的印象,这就是历史的基本定律。它不是具体的苦难,但在个人的精神历史中,它属于苦难的一部分。虚幻的光荣,重复的荒诞。在这样的历史流程中,普通人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它仅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盲从者和牺牲者;弱者的声音,永远在雪藏在历史铿锵有力的脚步中。诗人明白泪水的局限,它融化不了主义,融化不了钢筋水泥的城市,融化不了为利益腌制的人心,除了屈辱之外,泪水失去了人性意义上的同情。虽然它依然柔软,依然美丽,但只在故事中,它才具有距离制造的洗礼价值。现实就是现实,它拒绝无用的感动。面对这一切,我们只能把泪水交给灵魂,把微笑送个命运。这是强者的态度,智者的选择。上帝眷顾自救者。期盼的神话早已被历史上的暴君和盗贼撕得粉碎。正因如此,诗人刘川才在荒诞的事实中,露出了没有意义的笑容,才说出了解构神话的言语。
刘川是深邃的,他不是哲学家,但凭借他敏锐的直觉,却发现了现实中众多的荒诞哲学。在个性被阉割的教育体制中,刘川睁大了怀疑和警惕的眼睛。“把一个个年轻、有朝气/活蹦乱跳的青少年/摆放整齐/这个肉案子/叫学校”(《肉》)学校应该是培养人健康而独立人格的地方,而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教育也成了生产商品的地方,它以整齐划一的教育目的取代了个性化的“有教无类”。“ 这一对学生从大街上跑过/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跑散/没有一个停下/没有一个扭头/没有一个乱了步伐/他们整整齐齐/从大街上跑过/像被穿成了一串/只是那根铁钎子在哪儿/我总也找不到/每一次看见他们/我都纳闷/这么多头上身上/都冒着青春气息和自由活力的青年/是怎样/被穿到一起的”。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遵守一个社会基本的规则,也应该具有一个社会共有的情感和理性。然而,人又是个体的人,有着这一个所独有的情感指数和理性判断。在共性的背景下多元的个体,才应该是一个时代正常健康的状态。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背道而驰,以扼杀孩子个性和创造力为能事,努力培养中规中矩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产品。这实在是打着神圣旗帜的个性阉割。鲁迅先生曾经期望的立人的教育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升学、获奖之类的硬性指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关于善良、同情、人道等关于人性的教育职能被篡改了,而是变成了某种机器的生产线。
刘川是幽默的,面对苦难的生存,面对荒诞的生存,诗人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也没有深陷荒诞不能自拔,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没有蒙尘的心灵,他坚守那可贵的怀疑精神,秉承批判的立场,不回避,也不掩饰,而是坦率而真诚地说出他的疑惑,他的思考。他问:“公共汽车/一头吞人/使劲咽到/它钢铁的胃里去/一头又分娩一样/把人再艰难地/生养下来/每天上班一次/下班一次/我还真不知/该称呼这头铁巨兽/仇家还是母亲”( 《久做城市人的困惑》);他说:“这个社会上/许多人/想整垮我/也许这是现实社会的/必然潮流吧/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性形式/今天我自己/给自己/狠狠下了一个绊子/顺势摔倒在人群中间/弄了自己/一身污点/之后我便可以/去他们那里/领一块/屹立不倒的大牌坊了”(《 十万个为什么之最后一个》。诗人明白,他的怀疑已经构成对既成事实的冒犯,其中虽不乏悲伤,但并不绝望,虽有批判,但并没有诅咒,而是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以调侃的话语方式表达不满。这样的幽默不是犬儒,而是力量的一种,因为它消解了那些制造苦难的道德,宣判了衍生荒诞的真理。它不是诗人的幻觉,而是扎根于诗人认识的深度与灵魂的底色。这是心智的成熟,是自觉的善意对抗,是想像对现实的理想超越,是周星驰大话版的新革命。
可以这样说,刘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关注的却是知识分子应该关注的有关民生的问题,他观察着,思考着,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他的声音,不是主流意识,不是媚俗,而是秉承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立场。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知识分子优秀品格。他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现实的批判,也完成了知识分子良知当下的构建。有评论者说刘川是早慧诗人,那是基于刘川的成名和他作品中弥漫的机智。而在我看来,刘川恰恰是那种拒绝早慧的诗人。他一直都用赤子一样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没有被世俗的人情世故污染的思维思考,用孩子般的任性和叛逆来表达。可以说,刘川创造了一种诗歌上的“孩子体”。当然,所谓的孩子体,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幼稚,而是刘川坚持以孩子的笨拙对抗着世界的圆滑,以孩子的天真消解着压抑的世故,他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是那种奇绝的想像。从话语方式上看,刘川的诗歌没有一点阅读障碍,但读后总能让你会心一笑,因为诗人的发现,因为诗人的幽默,也因为是人孩子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超越技巧的智慧,是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而这种笨拙而又充满玄机的写作,必定会成为一个坐标,为更多的诗人借鉴甚至模仿。这恐怕是刘川没有想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2010-7-14子夜
附:刘川的诗歌
拯救火车
火车像一只苞米
剥开铁皮
里面是一排排的座位
我想像搓掉饱满的苞米粒一样
把一排排座位上的人
从火车上脱离下来
剩下的火车
一节一节堆放在城郊
而我收获的这些人
多么零散地散落在
通往新城市的铁轨上
我该怎样把他们带回到田野
我舅的光荣
中央下文
让我舅赶紧辍学
去当兵
(戴上红袖箍)
他马上去了,光荣
中央下文
让我舅他们
立即解散
他马上带头
回到生产队的驴棚,光荣
中央下文
让我舅承包
长满石头的
5亩荒田
他第一个签了合同,光荣
中央下文
让我舅响应改革
交出田来
给开发商建新城市
他率先交了,光荣
中央下文
中央下文
中央下文
中央下文
中央还在不断下文
但我舅
却再也没有获得一次光荣
因为他在城里
拣垃圾
中央这些重要的文件
再也没人
递到他手里了
红灯区
每次扫黄
抓到嫖客
还是不要
罚款了吧
让他们1个个
排好长队
站到市中心广场上去
让他们将
不知羞赧害臊的
大红屁股
撅起来
组成1个
真正的红灯区
在沈阳文富小区附近散步而不爽
前天散步
看见1个人
300多斤
像1头猪
昨天散步
我又遇见了
这头猪
今天散步
我想如果
不改变路线
仍会遇见
肥头大耳的
这头猪
我气哼哼地
拐向了
另1条街
免得他回家
对着老婆说
妈的,连续三天
碰见了
同1个瘦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