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众反映强烈的地沟油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要求各地以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近郊区为重点,排查和清理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通过加强对食用油购货记录和票证的检查,严防地沟油流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国办还宣布,在9月至10月将对各地的整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一场对清除地沟油的战幕终于拉开,从中也不难看出此次国家涤清地沟油流毒的决心。众所周知,解决牵扯着复杂利益博弈的问题,往往最需要就是决心。此次国办能以如此坚决姿态向地沟油宣战,自然容易给人带来良好预期。
报道称,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的地沟油,这让民意大为激愤。对这种关乎公众权利与安全的问题,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给予回应,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民众,同样还有政府的公信力。
能够及时整治地沟油,说明政府与民众感同身受,真正从民众身边问题抓起,来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体现了政府行政的理性与务实。特别是,此次国办还要求各地市要建立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市(县)长负责制,并强调要支持民众和媒体参与监督。这些举措,就是通过明确责任,来解决了长期困扰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头管理问题。一边强化责任,一边接受监督,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政府此次整治地沟油的自信。
“中国要彻底禁绝地沟油,可能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说这话的人,是当初调查并公布地沟油情况的何东平教授。当时何教授这种判断,令很多人大感悲伤与失望。毕竟,民以食为天,长期食用含有强烈的致癌物质,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的地沟油,很有点慢性自杀的意味。现在,国办及时重拳出击,肯定极大地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自信。不难想象,只要在接下来整治地沟油的具体行动中,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能够真正做到公平与公正,彻底荡涤地沟通的流毒,就绝不会让民众等到花儿已谢了。
不过,在此次国办下发的整治地沟油的相关文件中,有一个行政许可环节的设置,值得担忧。相关文件要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不得将餐厨垃圾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这意味着,通过地方行政许可或备案,一些餐厨垃圾还是可以交于一些单位与个人来处理。尽管这种行政许可或许是出于善意,但不必讳言,它也容易给地沟油留存了一道“缝隙”。毕竟,在一些地方存在“官商勾结”与“行政腐败”的语境下,打着行政许可旗号来进行利益掠夺的行为,早就是值得警惕的事了。
整治地沟油牵扯着复杂利益博弈,需要相关部门痛下决心,以独立执行来维护公共利益。不给肮脏的地沟油留任何“缝隙”,才能保证它不出现民众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