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光大银行上会的日子。可以断言,光大银行的过会是没有悬念的。随后,光大银行的发行就将走上前台。
从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光大银行此次发行有一个明显的亮点就是“自缩发行规模”。光大银行原计划发行100亿A股,而此次实际发行数量为70亿股,自缩发行规模30亿股。从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的对外宣传来看,似乎也很重视“自缩发行规模”这一点。如7月22日,唐双宁在出席记者招待会时,就特别强调了三个“一点”,即“补充资本金利润增加一点,风险资产减少一点,发行规模降低一点。”
减少发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可以减少一些大盘股发行带给市场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发行人对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责任感。
不过,降低发行规模同样也是发行人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正式发布前,所有关于光大银行原计划发行100亿A股的宣传都不过是一种造势行为,其目的无非是让发行人在投资者中间留下一个好形象。而且,即便光大银行真的有发行100亿A股计划,最后确定发行70亿股,更多还是出于对发行价格的考虑。毕竟发行70亿股的光大银行与发行100亿股的光大银行,其发行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尽管一方面光大银行降低发行规模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光大银行仅仅只是降低发行规模又是不够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一降”改为“双降”。即将一味降低发行规模,改为发行规模适当地降低一点,发行价格也适当地降低一点。比如,将光大银行的发行规模确定为80亿股,发行价格确定为2.8元左右,这与光大银行发行70亿股,发行价确定为3.2元的融资额其实是一样的,但它对于市场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首先,将“一降”改为“双降”可以避免发行人抬高发行价格的嫌疑。毕竟当前的中国股市,高价发行是最招人非议的。它不仅助长了发行人的圈钱心理,让宝贵的股市资源变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股票的投资价值,增加了股票的投资风险。所以,发行人在降低发行规模的同时,也能适当降低一点发行价格,这更能体现发行人对股市的责任感。
其次,少降低一点发行规模,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多一点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适当降低发行价格的情况下,这种投资机会更加值得珍惜。对于一家好的企业来说,其发行规模的减少,实际上就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减少。相反,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少减少一点发行规模,并适当降低一点发行价格,这就可以给投资者保留多一点的投资机会了。
此外,一味降低发行规模也有逃避国有股转持的嫌疑。根据现行的国有股转持办法,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会持有。由于光大银行的大股东是国有股东,因此光大银行的发行,其国有股东应按发行量的10%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持有。光大银行的发行规模减少30亿股,这就意味着国有股东少转持3亿国有股。
所以,发行规模的降低一定要适当,尽量少降低一点发行规模,重要的是把发行价格也适当降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