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锰矿业发展实证分析


  摘要:锰矿是秀山的优势矿产资源,秀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锰矿石和电解锰生产基地,人称“世界锰都”。锰矿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秀山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相关问题。本文构建了评价秀山锰矿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秀山锰矿发展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秀山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秀山锰矿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锰矿业,发展,层次分析法

  

  引言

  据统计,全球陆上锰矿资源量约为75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非、加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乌克兰、墨西哥及印度等),中国锰矿查明资源储量约6.5亿吨,居世界第5位。我国锰矿资源保证程度很低,钢铁、化工等行业锰矿石的消费量长期大于矿山生产量,近几年平均每年进口富锰矿石140万吨以上,对外依存度达35%以上,已成为锰矿进口大国,预计“十一五”还将持续增长。目前重庆冶金、化工等用锰矿行业,每年锰矿石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已突破10万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钢铁、电子、化工等行业发展对锰矿精深加工产品(锰矿基合金、电解金属锰及其制品、锰盐等)的需求来看,锰产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尚有扩大市场和提高价格的空间。锰产业对秀山经济举足轻重,锰矿工业占全县工业总量80%,锰矿工业增值税收入占当地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但是同时,锰矿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本文将结合秀山锰矿发展实际从社会,建立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指标体系,探求秀山锰矿业快速发展的对策。[1]

  

  1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

  1.1秀山经济发展现状

   秀山是一个农业大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7.41亿元,财政总收入2.58亿元,农业总产值10.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9元。秀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40元,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1%;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64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5932元。工业总产值28.6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农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9亿元,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亿元,增长14.8%;外贸直接出口2027万美元,增长56.5%。其中,第一产业71257万元,第二产业117931万元,工业102695万元,第三产业,107182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26元。 在第二产业中,锰矿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88%,锰矿业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的76%,占财政收入的58%。[2]可以说,在秀山的经济体中,工业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工业中的锰矿业又占据了秀山工业的大半壁江山。

  1.2秀山锰矿发展历程

  锰矿是秀山拥有的优势矿产资源,上世纪70年代地质勘探发现,秀山锰矿储量达2400万吨。从上世纪80年代初秀山开始进行开矿,至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已经形成25万吨的开采能力。但是2000年之前,秀山只是一个矿石提供商,当地只有一个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小型电解锰厂,所有的锰矿石都被运到临近的湖南去加工,每年流失的税源在2000万以上。秀山县从1973年开始开采少量近地表二氧化锰矿生产干电池,到1998年四氧化三锰实验产品问世,锰矿这一特色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除了受计划经济局限外,同时坐失了发展良机。1996-2000年,随着全球电解金属锰需求量增加的刺激,电解金属锰价格一路上扬至最高每吨1.2万元,秀山遇上了第一轮高价格发展机遇期,由于管理乏力、缺乏有效措施,产业规模基本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底全县电解金属锰生产能力只有0.3万吨,此项主打产品仅占26万人口的湖南省花垣县的1/20,重庆直辖前的较长时期,秀山县由于受资金、电力的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也不明确,按照当地官员的说法,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发锰财,猛发财”的目标未能实现。从2000年开始,秀山开始着手建立以锰为支柱的秀山锰矿产业链条,并把锰矿业作为该县第一产业支柱。秀山县锰矿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04年,秀山锰矿业招商引资总额达到5.2亿元。短短的4年时间内,秀山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锰矿业基地,已经形成锰矿开采企业28户,年产锰矿石100万吨,锰初加工企业73家,年产锰粉、焙烧锰达18万吨。目前,秀山电解金属锰产能达19.6万吨,锰硅合金7万吨。2004年,锰矿石产量为90万吨,生产电解金属锰9.55万吨,锰硅合金3.16万吨。[3]

  

  2秀山锰矿业发展与广西大新县锰矿业发展比较

  广西省大新县素有“锰都”之称,已探明的氧化锰、碳酸锰储量为1.356亿吨,占全国储量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全县锰矿加工业民营企业共有67家,国有锰矿业企业2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值超1000万元15家,超500万元20家,产品畅销首钢、邯钢、宝钢、武钢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至2006年底,大新县除了几家国有矿山企业外,民营矿山企业就有27家,矿山从业人员4000多人,还有各种矿产品加工企业37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5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2006年,该县生产锰系列产品28.5万吨,实现产值11.7亿元,锰矿企业上缴税收9600万元。今年以来,大新县继续发展锰矿加工产业,预计1月至6月锰矿加工业实现产量299641吨,同比增长94.31%;产值预计完成90855万元,同比增长95.10%。目前,在大新县的锰矿加工企业中,共有冶炼企业15家、电解二氧化锰2家、电解金属锰6家、富锰渣3家、硫酸锰2家、锰粉加工14家。企业所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硅锰、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硫酸锰、锰粉等5种锰矿矿加工产品。全县锰矿的加工能力为硅锰产品装机容量188700KVA,年产能力268500吨;电解金属锰年产能力8万吨,电解二氧化锰年产能力2万吨,硫酸锰年产能力4万吨,锰粉年产能力18万吨。

  近年来,大新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把锰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加工、销售等比较完整的矿业工业体系,初步建成桃城、下雷两个锰矿工业园区,锰矿产业发展特点明显,锰矿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显著亮点。[4]

  2.1秀山锰矿业与广西大新县锰矿业的共同优势

  两县锰矿储量都很大,在全国锰矿储量中占据半壁江山,都被称为“世界锰都”。秀山锰矿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4,大新县锰矿储量1.356亿吨,同样占据全国锰矿储量的1/4,锰矿储量占据全国锰矿储量的绝对优势。

  2.1.1两县锰矿业发展都非常迅速,锰矿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锰矿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持续加强,锰矿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器。

  2.1.3 锰矿业都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两县锰矿业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城镇、农村收入,间接加快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2.2秀山锰矿业与大新县锰矿业比较存在的差距

  2.2.1秀山锰矿业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大新县锰矿业逐渐走上正规化道路。秀山锰矿业还处于矿石开采、粉碎阶段,以销售矿石、锰粉、电解锰等初级产品为主。而大新县已走上采矿、选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道路。并将全面实现锰矿业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2.2.2秀山锰矿业产业集群效应不足,大新县锰矿业已成为广西省县域经济工业试点县。秀山各锰矿企业还处于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混战境地。各锰矿企业为矿石、客源互相混战。大新县通过建立“大新锰谷工业园区”,各锰矿企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在促进各自锰矿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新县锰矿业的整体水平。

  2.2.3秀山锰矿销售渠道狭窄,大新县锰矿产品迈上国际市场。由于秀山采矿、加工技术缺陷,一直着眼于国内的湖南、贵州等附近初级加工市场,市场灵活主动性不够。锰矿销售瓶颈问题严峻。而大新县锰矿业从发展伊始就放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品畅销首钢、邯钢、宝钢、武钢等国内著名钢厂,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外市场。

  

  3 秀山锰矿发展状况评价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秀山锰矿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构建了秀山锰矿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一级指标A; 二级指标B,包括经济(B1)、社会(B2)和环境(B3)三个子系统;三级指标C,三级指标有15个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表1:秀山锰矿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one: The manganese ore development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xiushan

  一级指标A二级指标B三级指标C

 

一级指标A  
二级指标B  
三级指标C  
   
   
   
   
   
   
   
  
  
  
  
  
展  
   
   
   
B1经济  
C1人均GDP(元/人)(+)  
C2农民人均收入(元/)人(+)  
C3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C4工业产值(万元)(+)  
C5财政收入(万元)(+)  
   
   
   
B2社会  
C6千人拥有技术人员(‰)(+)  
C7年末就业人员数(万人)(+)  
C8学校数(所)(+)  
C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年)(+)  
C10公路货运量(万吨)(+)  
   
   
   
B3环境  
C11森林覆盖率(%)(+)  
C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C13主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毫克)(-)  
C14饮用水源达标率(%)(+)  
C15年均降水量(毫升)(+)  
注:(+)表示正指标,(-)表示逆指标。



  

  3.2评价方法

  3.2.1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对系统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二级指标层各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层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一级指标层各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进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并对权重可靠性进行检验,并加以排序。具体步骤为:首先,构造层级层次结构;其次,构造判断矩阵;第三、计算各层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第四、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Fi =  (i=1,2,...,n;j=1,2,...,p),计算各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水平指数和秀山锰矿业发展水平总指数。[5]

  3.2.2计算秀山锰矿业发展的协调度。协调度A=1-S/Y(Y为秀山锰矿业的各个子系统得分的平均值,S为其标准差),A越大,则秀山锰矿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配合得越好:反之,则各个子系统缺乏协调性。协调度的衡量标准:A≥0.9时称为协调;0.75≤A<0.9称为亚协调;A<0.75称为不协调。

  3.3基于层次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3.3.1秀山锰矿发展状况的评价

  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指标数据,依据层次分析法,首先计算出各子系统具体指标的权重(本文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处理与分析,且各子系统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所限,具体过程省略,下同),再根据模型Fi = (i=1,2,...,n;j=1,2,...,p),计算出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值。其次,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根据模型Fi可计算出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值。[6]计算结果(见表2、3及图一和图二)。

  

表2     权重及层次总排序结果  
Table two:Weight and the total level to sort results  
   
经济子系统B1  
社会子系统B2  
环境子系统B3  
权重W  
排序  
   
0.539621  
0.163426  
0.296965  
   
   
C1  
0.510079  
   
   
0.275239  
1  
C2  
0.263855  
   
   
0.142376  
4  
C3  
0.129584  
   
   
0.069924  
7  
C4  
0.063641  
   
   
0.034341  
10  
C5  
0.03292  
   
   
0.017764  
13  
C6  
   
0.465638  
   
0.216801  
2  
C7  
   
0.20332  
   
0.094666  
5  
C8  
   
0.20332  
   
0.094666  
5  
C9  
   
0.085737  
   
0.039919  
8  
C10  
   
0.042107  
   
0.019605  
11  
C11  
   
   
0.510079  
0.151443  
3  
C12  
   
   
0.263855  
0.078339  
6  
C13  
   
   
0.129584  
0.038474  
9  
C14  
   
   
0.063641  
0.018895  
12  
C15  
   
   
0.03292  
0.009774  
14  
   

  

  表2的经济意义: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然后对其进行排序,看每一个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重要性,权重越大,重要性也就越大。

  

  表3 2002-2006年秀山锰矿发展综合评价值

  Table three:2002-2006 Xiushan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anganese ore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经济子系统  
0.5718  
0.5733  
0.7641  
0.9282  
0.9629  
社会子系统  
0.6241  
0.6868  
0.6977  
0.8492  
0.9642  
环境子系统  
0.7495  
0.7729  
0.7858  
0.8730  
0.9083  
发展综合系统  
0.6286  
0.6453  
0.7591  
0.8983  
0.9466  
      


  3.3.2秀山锰矿业发展各子系统发展协调度

  由于在对秀山锰矿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将其分为三个子系统进行评价,所以引进协调度来分析,目的是希望了解秀山锰矿业发展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协调发展、配合良好。

  按前面所述的协调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个年份的协调度A。协调度的衡量标准:A≥0.9时称为协调,0.75≤A<0.9称为亚协调,A<0.75称为不协调。计算结果见表4及图二。[7]

  

  表4 2002-2006年秀山锰矿业各子系统发展状况以及协调度和协调状态。

  Table four: 2002-2006 The manganese or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systems of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tate in Xiushan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经济  
0.572  
0.573  
0.764  
0.928  
0.963  
社会  
0.624  
0.687  
0.698  
0.849  
0.964  
环境  
0.750  
0.773  
0.786  
0.873  
0.908  
协调度  
0.953  
0.951  
0.980  
0.985  
0.989  
状态  
协调  
协调  
协调  
协调  
协调  
  表4的数据趋势可见图二。



  4结论和启示

  4.1 从权重的计算结果来看(表2),对秀山锰矿业发展现状影响最大的前十个指标依次是:人均GDP(0.2792)、千人拥有技术人员数(0.216801)、森林覆盖率(0.1514)、财政收入(0.017764)、年末就业人员数和学校数(0.0947)这是排名前五,权重最小的五个子系统。年均降水量(0.0010)、工业总产值(0.034341)、饮用水源达标率(0.018895)、公路货运量(0.019605)、主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38474)。二级指标对秀山锰矿发展现状影响作用不是一致的,分别为:0.539621,0.163426,0.296965。

  4.2 前十个指标反映出秀山锰矿发展现状应将提高人均GDP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大对锰矿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促进秀山县锰矿业进一步发展。矿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开始。秀山锰矿业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工人的存在是不能分开的,因此继续加大对矿区技术人员的培养的同时发展教育,壮大技术队伍是秀山锰矿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秀山锰矿业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保证锰矿业发展的存在前提。同时,秀山年降水量较少,权重仅为(0.0010),因此更要注重矿区河流的环保工作,确保本来就不丰富的水利资源不受破坏。工业总产值较低(0.038474),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公路货运量(0.019605)太低,说明秀山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需要加强以进一步解决交通运输对当地经济的制约作用。饮用水源达标率(0.018895)、主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38474),锰矿业对秀山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势在必行。

  4.3从表3图1可以看到:2006年,秀山锰矿业发展态势较好,各子系统之间均有较大增长。从表3上可以看出秀山锰矿发展指标逐年上升,其中环境子系统发展最为良好,2006年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值达到0.9038。经济子系统评价值发展最快,从2002年的0.5718四年内达到0.9629。社会子系统评价值稳健上升。再从图1上可看出,秀山锰矿业发展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发展良好(注:由于锰矿企业只是局限于秀山个别乡镇和地方,而最近几年秀山在全县范围内的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从而导致锰矿区环境污染在整体来看不显突出,实际上矿区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4.4从表4与图2来看,秀山每年的3个子系统发展度均不同。其中环境发展现状的协调度和协调状态(0.750)、(0.7729)、(0.7858)、(0.9038)最好,但是这并不表示秀山的环境没有受到锰矿工业的破坏,只是由于锰矿产区的分布相对集中,没有对全县的环境整体上造成影响,但是在锰矿产区锰矿工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和地理构造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这就要求秀山环保工作必须要做到位,环保工作必须深入矿区,一定要兼顾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走上经济环境共赢的发展平台。总体来说,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度还是不错,相互协调程度比较一致。但是矿区环境问题亟待加强,综合治理措施也必须尽快出台并严格执行。

  

  5.促进秀山锰矿业发展的对策

  秀山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锰矿工业。同时充分利用秀山处在湖南花垣和贵州黔东南地区二者之间的连接带上的地理优势,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大力推进锰矿业产业化进程。以科技为先导,集中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建立现代锰矿工业研究体系、市场化推广体系、特色产品研发基地和锰产品高科技产业示范区,大力实施科教兴矿战略,促进锰矿业的增值增效和市场化发展。

  5.1优化锰矿业区域结构,走资源产业化道路。

  优化锰矿业区域结构包括锰矿业生产结构优化和锰矿业区域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正确处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锰矿业区域布局,是秀山锰矿业发展的关键。根据秀山自然环境的地理优势和锰矿资源最佳开发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以及锰矿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交叉重叠等特点,以湖南花垣和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依托,强化三大区域的矿业特色,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工业体系,以促进秀山锰矿业快速发展。将秀山为主的锰矿产区建成锰铝合金、锰铜合金、锰酸锂、硫酸锰等现代工业为主的锰产品主要产区。锰矿业应进一步加快锰矿产品的科研开发,在全县尽快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加工、销售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突出锰矿产业特色。发展锰矿业必须以优良生态环境作支撑,保护和建设自然资源环境。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如钢铁、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关联产业。通过发展锰矿业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现锰矿产品的综合利用,系列开发,形成综合研究体与开发实体。在形成锰矿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推动秀山锰矿业由单一部门、单一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重组转变,实现秀山锰矿工业结构提升。[8]

  5.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秀山锰矿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交通是物资流动的大动脉,是把秀山当地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指标的前提。因此,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减小交通瓶颈问题,是秀山目前发展锰矿业的重要工作。可以(1)利用渝怀铁路和在建的渝湘高速实行锰矿产品集装箱运输,这样既可实现产品大量、及时流通,还能减轻因交通滞压货物产生的额外管理成本;(2)利用秀山多省交界的地理优势,拓展邻近县市交通要道,实现与周遍地区的交通流畅;(3)维护、保护好现有运输干道,保证锰矿产品的交通正常。饮用水源达标率(0.018895)、主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38474)也体现出秀山在锰矿业发展的同时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正在突出,秀山要想使当地锰矿业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时刻把环保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赢。实行政府把关,群众监督、企业负责的立体环保体系,从法律监管、道德约束、社会宣传等各方面做好环境工作。

  5.3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兴矿之路。

  现代工业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科技含量的高低。发展现代工业必须依靠科技。秀山紧靠湖南、重庆、贵州以及湖北,可以充分利用三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市场推广体系、特色产业基地和锰矿科技示范区,从而促进秀山锰矿业增值增效。

  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资源整合、重点发展”的原则,加快建成秀山“锰矿工业综合园区”来吸引周边地区、省市、全国甚至国外相关产业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大企业大公司入驻。通过这些先进公司的影响使秀山“锰矿工业综合园区” 用产业理念、企业理念、产品理念、市场理念来发展和指导园区建设。使之成为不同类型工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基地,从而促进秀山锰矿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

  以科技为先导,提高锰矿产品科技含量,促进锰矿产品增值增效。秀山是锰资源大县,但不是锰工业强县,秀山需要依靠科技的强大动力,发展锰矿业,增加锰矿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锰矿产品市场竞争力。秀山要成为全国重要的锰矿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实现锰矿大县向锰业强县转变,必须加大锰矿业的科技研发力度,促进新技术开发与转化,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改造提升传统锰矿业,提高锰矿业现代化水平。秀山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外部资源,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大力打造锰矿品牌和龙头科技企业。秀山可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外部科技资源,推动技术、人才向秀山流动,从而促进秀山锰矿业快速、科学发展。以科技提高对锰矿资源的利用,用科技拓新锰矿产品品种、品质,打造秀山锰矿业的国际品牌。[9]

  

  6结束语

  近几年来,锰矿业已经成为秀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对秀山锰矿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秀山进一步快速发展锰矿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秀山锰矿业来带动秀山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秀山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秀山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仁义,柏琴.中国锰矿资源现状及锰矿勘查设想[J].中国锰业,2004.22:1-4。

  [2]http://www.cqtj.gov.cn。

  [3]《重庆统计年鉴—2007》。

  [4]李赋屏.发展广西锰业经济的战略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04.1:56-57。

  [5]潘其云.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区发现史[J].广西地质,1994,72:83-87。

  [6]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王尔贤.二氧化锰与干电池[J].电池工业,1998,3:80-83。

  [8]童力元.贵州省铜仁锰业的思考[J].中国锰业,2004,22:49-53。

  [9]厉以宁等.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