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教改,真牟利


四川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遂宁二中实验学校是从遂宁市两所老牌名校遂宁中学和遂宁二中改制而来,从原来的公办学校一变而为民办学校,因而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改制后的两校属于遂宁竟成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法定代表人是遂宁市教育局局长张永福,总经理为遂宁二中校长许玉权。(7月2日《中国青年报》)

 

对此,长期从事民办教育研究的上海市教科院唐晓杰研究员分析说,这是典型的假改制,这两个学校的新校区都是由政府投资修建的,所有教职员工都是事业编制,由市财政支付工资福利,而且竟成公司的董事长是市教育局局长,总经理是遂宁二中校长,其他的董事都是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和部分市级中学领导担任,“这是典型的以假民办假改制来达到乱收费的目的”。(南方都市报7月2日)

 

我完全赞同唐晓杰研究员的分析。我所关心的是,这种并不高明,就连当地老百姓都一眼就能看出的“假改制”,为何却能在当地实施?而且,包括当地监察部门也为其说话?进一步深究,其答案是,运作这一“教改”的显然不仅仅是当地教育部门,而是当地政府领导做出的决策——在“假改制”中,当地政府用优质教育资源做起了生意,不但可以支付办学校的经费,而且还可赚钱充实财政。

 

这是典型的利益控制之下的“假教改”。近年来,类似教改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影响广泛的当属依托名校建“独立学院”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教育改革”,与之相比,遂宁这样的“教改”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现在各地都传出独立学院遭遇困境的消息,而实际上,早在独立学院出现之初,所谓“名校办民校”的教育创新就被有关教育人士批评为“教育怪胎”,是在“办学店”,靠卖名校的文凭赚钱、同时挤占真正的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起初,独立学院的发展势头红火,坊间“以二本的成绩可获一本证书”的传言,吸引考生纷纷报考独立学院,社会资金也乐于与名校联手。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教育部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必须“五独”(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财务、独立师资、独立证书),独立学院的好日子也就不再,证书“贬值”、生源萎缩、名校的“品牌价值”严重缩水,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jldl.html) - 假教改,真牟利_bqxiong_新浪博客

 

独立学院的困境,是诸多为了追求当前利益,不顾学校基本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教改”的前车之鉴。我相信,遂宁政府也是进行过如意盘算的,认为只要通过一番运作、政府发文,老百姓就可以接受,然而,抛开政府没有廉耻、不讲道义不说,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违法的,既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学校的管理规定,又违背《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兼职、参与企业管理的规定。也就是说,这迟早是要犯事的。

 

但我不认为这些真能成为未来教改的前车之鉴,相反,还会有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学校,为追逐利益,而继续“假教改,真牟利”的教改之路。这是因为,老百姓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可是他们的利益,是很难被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关注的,与之相反,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几乎可以无视老百姓的权益,而完全按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去设计“改革”,或者不顾老百姓的改革呼声——在遂宁的改革中,如果有听证、家长委员会参与的环节,改革就几乎不可能推行;在独立学院建设过程中,如果有学校理事会、教师委员会、学生自治委员会参与改革决策,也不可能出现几年之间诞生几百所独立学院的“奇迹”。而当“改革”出现问题、被质疑,改革主导者们或会以“探索难免有失败”来搪塞,或会官官相护,对处理轻描淡写。

 

拿高考加分改革来说,这至少已经呼吁了五六年,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规范高考加分。可最近各地高考开录,高考加分还是又成热点,根媒体报道,日前,湖南省武术加分的产业链被曝光,只要交钱就可由中学安排受训,稳得20分的加分资格。以娄底一中为例,高考成绩前20名中,14人是省级“武林高手”。对于这类新闻,人们已经“审丑疲劳”,而为何地方政府对加分腐败置之不理、甚至对暴露的丑闻也不处理呢?其背后就是自身的利益,包括加分产业的收益、自身“办教育”的“业绩”,还有为自身的权势交易制造空间。

 

上月底,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最终审议通过,教改将进入实施阶段。笔者所担心的是,由于教改仍旧由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没有老百姓参与改革决策的机制,在教育改革中,会有更多的“假教改,真牟利”出现。这样的教育改革,将不只是对教育的折腾、对教育改革时机的贻误,还将严重损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以及我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