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花钱难题:政府的钱如何给到民营医院里


 

一个月之内,宿迁市的104个乡镇中心医院,就将拿到江苏省里的专项扶持款。这是宿迁全面民营化的医改10年来,当地医疗机构首次得到省级财政的投入。

  这得益于宿迁市政府一个精心的制度设计——在市、县(区)成立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管理中心(下简称“卫投中心”),以借款、参股、(设备)租赁等形式对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投入,从而在形式上回避了“公共财政流入私人机构”的尴尬。

 ;

新医改后,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医改的重要一环。民营医院的宿迁,如何对接国家的新医改政策,是个问题。

  政府的钱如何给到民营医院

  宿迁市33号文规定,各级政府投入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设备、物资等,都必须通过卫投中心,采取借款、参股、租赁等形式投入。

  2010年2月底,宿迁市下发《宿迁市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和民办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简称“33号文件”),规定各级政府投入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设备、物资等,都必须通过卫投中心,采取借款、参股、租赁等形式投入。

  宿迁市卫生局对本报解释,卫投中心是各级卫生局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规财处合署办公。换句话说,卫投中心姓“公”。显然,宿迁市试图以此化解对非公办医疗机构投入的体制障碍。

  在此之前,宿迁市对于医疗机构的投入主要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进行,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00万元,区县配套80万元,奖励给年度考核的优胜医院。2009年,当地口碑甚佳的钟吾医院综合排名第6,得到奖金6万元。第一名的宿迁市人民医院,也只拿了20万元不到——当然,对医院的发展而言,这些钱无疑是杯水车薪。

  33号文件明确,卫投中心设立发展资金,来源为同级政府拨款、上级扶持资金、借款偿还和租赁收益等。

  这使公共财政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正规化、常态化投入成为可能。但其中同级政府拨款的具体数额,文件中没有提及。记者查阅宿迁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卫生统计年鉴,均未找到卫生投入占GDP比例的确切数字。

  “前几年占2%多一些,现在绝对数字上涨,但占比有所下降。”宿迁市卫投中心的张副主任介绍。

  宿迁现有134家经改制的医疗机构,其中二级以上医院17家。通过卫投中心投入的财政拨款,如何在这些医疗机构间分配?在各方面占据龙头地位的宿迁市人民医院,会否因为原市立医院的身份和30%的政府股份而多分一杯羹?

  张副主任透露,投入暂定采用申请制,尊重医疗机构的意愿。33号文件的配套实施办法也正在制订,具体问题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据悉,卫投中心的第一笔款项,将是江苏省扶持乡镇中心医院的专项拨款,一个月内即将到位,很多操作细节尚需卫投中心尽快明确。比如,若算政府借款,则期限多长、偿还期限和利率如何?若参股则政府股权比例有无上限?

  宿迁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崇高则对记者表示,政府参股并不是为了谋利。33号文件规定“政府投入的收益应折成股份用于再投入”,这有利于医院的积累与发展。

  他指出,从该文件的全称就可以看出,卫投中心对全市的医疗卫生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职能,它相当于医疗领域的“国资委”。

  10年没拿到财政的钱

  宿迁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崇高告诉记者,自2000年陆续改制起,宿迁就没有拿到过对基本医疗的财政拨款,完全靠自力更生。

  钟吾医院建院八年,新造的大楼优先安排给了业务科室,正副院长仍然挤在旧楼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办公。市人民医院的行政部门和急诊部共用一幢老大楼,没有中央空调,炎热的天气中,家属们高举着瓶子让患者在楼前通风的走廊上输液。

  财政对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包括日常经费和基建、设备等专项经费。宿迁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崇高告诉记者,自2000年陆续改制起,宿迁就没有拿到过对基本医疗的财政拨款,完全靠自力更生。

  2003年江苏省财政拨款的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24.13%,首次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14.4%),对卫生的投入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2006年省财政拨款对苏北地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设备更新;2007年初更制订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由实物发放更多转向资金投入。仅是连续三年开展的“经济薄弱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和改造项目计划”,省级扶持资金就达2.8亿元。

  然而受补助的医疗机构必须是“政府举办”这一要求,把省内人均GDP最低的宿迁市排斥在外。2009年12月,由江苏省财政厅、发改委、卫生厅、人保厅、民政厅等颁布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同样把补助范围限定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保内需,促民生”的政策下,中央投入了很多钱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宿迁也没有拿到。

  宿迁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崇高介绍,由于体制上的障碍,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都流向了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据统计,全市防保领域资产由1999年的0.41亿元上升到2009年10.23亿元,占比由8%上升到31.23%。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120救护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血液采供中心等公共卫生五大中心,总投资1.3亿多元。

  此外,宿迁的医保覆盖推进很快,新农合的参保率达98.8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6%。

  对于财政资金尽数进入医保领域,程崇高解释称:“补需方的结果,就是补了供方。”

  但医疗机构对此的感受并不明显。宿迁最好的医院之一、钟吾医院院长韩炳智表示,资金问题是医院发展最大的瓶颈。

  2002年,包括韩炳智在内的14名医疗骨干集体脱离宿迁市人民医院,每人集资5万元创办了宿迁市钟吾医院。8年来,从当初租房开设的简陋门诊室发展成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医院。

  韩炳智介绍,用于建造病房楼的4000多万元投资,来自于医院的可用资金结余和集资,“银行根本不贷款给我们”。目前医院负债运营,每月分期还款70万,这还是经协商后建筑商“网开一面”才同意的。

  此外,建院8年,当初买的一批仪器设备急需更新,总投资1000多万。对于净资产4000多万的钟吾医院来说,筹资又将是个难题。

  公私合股?

  当地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对33号文暂时保持沉默。钟吾医院院长韩炳智在谈到医院发展的资金瓶颈时,他脱口而出“希望将来医院能被大财团买走”。

  根据33号文件,政府的资金若以参股形式投入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应先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之进行评估,“费用由被评估单位承担”。政府资金进入后,被投入机构不仅要开具出资证明书或股权证明,还要及时修改章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表明,卫投中心对非公办医疗机构的投入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并非购买服务时的绩效考评,这种投入方式和政府履行医疗卫生事业公共职能的要求相去甚远。

  北大李玲教授2006年对宿迁医改的调研报告指出,改制是政府把筹资责任推给了医疗机构,推向了本来就失灵的市场。新成立的卫投中心,对之似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并且,随着卫投中心逐年投入,政府股权也将相应增加,是否意味着非公办医疗机构的逐步国有化?当医疗机构股权变更时,政府股份如何处置?

  如此种种,使当地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对这份文件暂时保持沉默。钟吾医院院长韩炳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谈到医院发展的资金瓶颈时,他脱口而出“希望将来医院能被大财团买走”。

  对韩炳智们来说,问题很现实:卫生部规定,两年内基本药物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补偿机制的确立迫在眉睫。此前,江苏省曾明确表态,省级财政不补偿民营医院。尽管宿迁市卫生局表示,卫投中心已经获得了省里的肯定,但届时资金能否顺利下拨尚不清楚。

  卫生局的领导也明白,民营医院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缘于公立医院多年形成的药品价格高位。如果仅靠宿迁捉襟见肘的市本级财政补偿,一旦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到位,公立医院药价降下来,民营医院是否自断生路?

  卫生行政系统人士透露,卫生部一向反对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认为有将公共资源用于私人赢利之嫌。虽然宿迁市卫投中心的操作方向正好相反,但仍然是“公私合股”的一种。这一改革新举前景如何,尚要观察。

2010年08月07日00:35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