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省份的医改方案在很多方面同国家医改方案和医改实施方案完全保持一致,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安排,也就是亮点不多。在基本医疗体系建设特别是“新农合”筹资、提高覆盖率等方面领先于国家要求,但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本药物供应使用这一直接撬动药价虚高问题的利器的改革却犹疑观望,没有明确具体的落实措施。
截至6月,全国已有30个省份公布了医改实施方案(上海尚未公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医改课题组对30个省医改实施方案进行比对和分析认为,医改中的“硬骨头”——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在大多数省级医改方案中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给出明确的改革举措,“没有看到积极探索的魄力、勇气、努力和空间”,“令人遗憾”。
新医改实施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新医改实施以来取得的突出成就,各界群众及业内有目共睹,无需赘言。但新医改在推进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严峻挑战,也让业内扼腕而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产生,固然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重要原因,但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不够开放,在改革的胆识、魄力等方面不够果敢等也有不小的干系。其中突出表现在各省份制定的新医改方案“先天不足”上:譬如在探索创新、敢闯敢试等方面步子迈得小了一些;对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等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或照抄国家医改方案的思路,缺少实质性的突破;对新医改财政投入的保障措施不够具体;对神木、高州等新医改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借鉴吸纳不够等等。概而言之,少了一些改革者敢闯敢试的勇气、不可阻挡的锐气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直面“看病难、看病贵”,真正触及并探索解决深层次医疗矛盾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回到各省的医改方案上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医改课题组认为,30个省份的医改方案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各省医改方案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大多给出了相对充分的阐述,而其他方面的内容则相对简单、贫乏。第二,一些省份的医改方案在很多方面同国家医改方案和医改实施方案完全保持一致,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安排,也就是亮点不多。在基本医疗体系建设特别是“新农合”筹资、提高覆盖率等方面领先于国家要求,但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本药物供应使用这一直接撬动药价虚高问题的利器的改革却犹疑观望,没有明确具体的落实措施;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的规模、资金、时间进度等周密安排,但对转变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完善补偿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等机制体制问题却着墨不多;特别是在多元化办医、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方面,几乎都仅仅表明态度,而没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措施,哪怕是对这类措施的原则性陈述等等,这未免让人对各省份的新医改方案产生“柿子专拣软的捏”、避重就轻之感。
新医改推进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观念不够解放、思想不够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创新的根源。如果在思想观念上亦步亦趋、畏手畏脚、不敢有大的根本性突破,又怎么奢求新医改方案及其最终结果有根本性突破呢?不错,积极试点、扎实推进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在实施新医改时必须坚持的,但这更加说明:各省市新医改应在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的总要求下,结合各地情况,突出各自特点,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敢闯敢试,而不能因循守旧、囿于常规或自我减压,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纷纷集中暴露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首先在思想上创新、观念上破局,以大无畏的改革精神与创新魄力,在新医改热点难点、关系国计民生问题上率先突破。目前,各省份医改实施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在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方案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作,改革创新的精神亦应贯穿于新医改的全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