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说鲁迅文学奖应该设散文单篇奖
马平川
有一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注意,有的作家不乏才气,确实写得很勤奋,也有了些名气。也许真正的悲哀在于,一个作家写了几十篇、几百篇散文,甚至出了好几本散文集,甚至集子还获了奖,但读者就是记不起来这位作家写了哪篇散文,没有一篇散文被读者记到心里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这个作家没有名篇。写散文到头来连一篇都没有让人记住。读者也许只仅仅记住这个人是写散文的。作品短命,质量太差是根本原因。散文如何“优生优育”,是避免有数量无质量,提高散文质量的重要手段,放眼文坛。长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几乎成了丧失难度的创作。有的作家出了好几本书,在文坛仍然默默无闻。有的作家只有一部长篇小说,几篇散文却让读者永远记住了他。当年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红楼梦》,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丁玲传》披露,丁玲在访问苏联回来,面对带回的俄罗斯古典作品的和苏联当代的文学名著。她爱不释手,不禁感叹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写一辈子,写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能写出一本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就可以了。”后来作为所长的丁玲也曾经向中央文学研究所(今鲁迅文学院)的学员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粗制滥造,写几本不很好的书,不如写一本好书”。
一次我面对陈忠实,问起《白鹿原》所谓“垫棺作枕”之说,陈忠实回忆说,大概是1988年,他到长安县查县志和文史资料时,遇到一个搞文学的朋友,晚上和他一起喝酒。朋友问他:“以你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还不够吗?怎么还要下这么大功夫来收集材料,你究竟想干什么?”陈忠实当时喝了酒,性情有点控制不住。就对朋友说了一句:“我现在已经46岁了,我要写一本在我死的时候可以做枕头的小说。我写了一辈子小说,如果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一部能够陪葬的小说,那我在棺材里都躺不稳。我不想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空落和遗憾。”可以说,一部《白鹿原》传天下,陈忠实这个期望实现了。
丁玲、陈忠实奉行的“一本书主义”,这使我想到当前散文创作,当前散文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真可谓:长城内外红旗招展,大江南北歌声飞扬。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小说家、评论家、诗人、公务员也纷纷加入散文队伍,掀起一个全民参与的“散文大生产运动”。报纸副刊、休闲杂志、网络媒体开拓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传播空间。作者成了作坊式馒头加工点,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热蒸现卖,谁还有时间去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发表就是硬道理,作者只在乎散文能发表,作品能出书。家家户户“大炼钢铁”,每家每户烟筒都在冒烟。究竟有哪篇散文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让读者长久不忘的;哪篇散文真正给读者以感动有所收获的,他们对此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杰出的散文家往往是与他的名篇佳作联系在一起的。有没有几篇名篇佳作,这对成就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至关重要。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朱自清的《背影》、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荔枝蜜》、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只要有一两篇散文被读者记住,到处流传,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散文家。
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上的《我与地坛》,作为单篇散文以其艺术价值和文学史经典意义,入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史铁生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从此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的折磨,到1991《我与地坛》问世,整整20年,可以说,这篇15000字的散文浓缩了20年双腿瘫痪后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彻悟。一曲交织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的生命之歌。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生命的达观与感动,从容和坦然,深深感染了读者。
小说可以随着虚构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起伏,每天几千字、几万字的写。没有听说谁每天几万字写散文的。九岁的小学生可以写出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千古流传《咏鹅》诗。没有听说谁几岁可以写出千古不朽的散文。《古文观止》编选了自周代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都出自成年人之手。如果说小说写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是境界。这与作者胸襟和气度有关,与作者视野和学养有关,散文是富有深度和难度的写作。著名作家张洁说过散文往往好几年才能“等”来一篇好的,诚哉斯言!
鲁迅文学奖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自1997年首次评奖开始,至今已是第四届,每届都评出散文奖其实是散文集奖,我统计了一下,共有24人的24部散文集获奖(包括杂文集)获奖。然而普通大众却没有多少人喝彩。真正得到读者赞赏的作品更是寥若晨星;获奖的散文集,并非集子里篇篇都是精品,字字都是珠玑。目前包括一些名家散文集也良莠不齐,既有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佳作,也有敷衍应景的平庸之作,甚至有一些粗制滥造的。正如中国作家协会负责人就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奖答记者问时说:“一本获奖图书里所选作品,也存在着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据中国作家网)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为我们留下一大堆杂文和几篇短篇小说,让读者津津乐道的记住也就是耳熟能详就那么几篇,普通读者没有几个记住鲁迅杂文集的名字。
为了维护鲁迅文学奖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鉴于散文文体的特殊性,建议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应该下决心取消散文集的评比,设立散文单篇奖。鲁奖设立散文单篇奖,可以说对当下散文创作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一个有效地遏制。鼓励作家深入生活,细心打磨出精品。这就要求作家具备相当重要的认知与审美能力,一天写一篇,不如一年留一篇。散文写作也最容易抖落作者自己家底,一个作家的生活库存里的积淀也是有定数的。一个作家一辈子能出几篇传世的好散文?
让鲁迅文学奖真正把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直指世道人心的,真正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和社会影响力的散文佳作奉献给社会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