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数学教授、数学家丘成桐给中国人出了一道数学题。他说:“一个教授年薪10-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中国新闻网8月3日)
丘成桐3日在山东大学的学术演讲,大意是希望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然而,数学家毕竟是数学家,总是避免不了职业习惯,总是“不经意”间出题请大家破解。只是,这一回开列出的题目,因其牵涉甚广,可真是“丘成桐难题”了。而对这一难题的破解,也并非轻易可就。
其一,“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到底有多少?目前我们尚无这方面的具体数据,教育年鉴之类的材料似乎也没有相应统计。按照丘成桐“公式”,一个教授年薪10万到20万,1000个教授的年薪加起来就是一个亿到两个亿,则中国高校校长一年总要请吃掉这样多的钱。这个数目看上去很庞大,其实不然,根据新华社2007年的一篇报道,眼下的高校吃喝成风,隐性消费令人瞠目结舌,“一些高校光一年报销吃喝发票就能用掉3000万元。”(新华网2007年3月27日)一所高校就如此阔绰,全国所有高校的请客吃饭钱加起来,何止培养1000个教授呢!
可见,高校校长请客吃饭花掉多少钱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且不论这方面的花费是否必要,是否超标,是否物有所值,重要的是,我们根本就缺乏一个明晰的底数,公众无从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真切的数据。即便是像丘成桐那样的数学家,一样也只能用一个模糊的公式求解,求精确尚不可,又哪来的求真呢?
有学者建议,高校应该尽快引入总会计师制度,保障收费透明度,让高校的钱花得更明白,让老百姓看得更清楚。果如此,则不失为一种具体的努力,国家拨款怎么花,学生学费怎么花,请客吃饭都有哪些名目?等等,账目计算明白了,则可能有效防范乱花钱现象。甚至还可能产生正确的资金流泻方向,比如,可能真的会如丘成桐教授所言,高校会把更多的钱用于培养教授、培养大师上,而尽可能的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奢靡的应酬。
其二,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高校请客吃饭消费?其实,每一位高校校长都有不得不请客吃饭的隐衷。申请课题要请客吃饭,申请项目要请客吃饭,申报成果奖励要请客吃饭,接待领导要请客吃饭,接待国内外高校考察团要请客吃饭,政府代表团来访要请客吃饭……很难说,哪一项请吃是不必要的。2008年媒体曾报道广西师大六位校领导集体恭迎一位评估专家组女秘书的事情,是什么让这些德高望重的校领导、教授出面逢迎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在目前的拨款体制、权力体制之下,高校并无能力自外于权力之外。
此前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校”去行政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仍需不懈努力,只要“官本位”的社会心理基础还存在,高校就不可避免的在权力的影子下艰难生存。请客吃饭,则不过是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小小枝节而已。
“丘成桐难题”隐喻的是中国高校面临的困局,对这个难题的解读,甚至可以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联系起来。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大学校长请客吃饭花费几何?二者互为表里、互相印证,这些难题也注定将长久拷问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对这些难题的关注、解读、诠释,甚至是过度阐释,都会给教育透出些许希望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