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少年王》


看陈家桥的长篇小说《少年王》
   王威
  陈家桥是七十年代生人的一位著名作家,他赶上了那趟不平常时代的列车。尽管如此,他像众多这个年代生人的作家一样对中国当代政治史上的文革、联产责任制有的只是儿时的那丁点儿的模糊记忆。因此,他们没有50后作家那样的土地意识和大地情怀,也没有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知识分子情怀。他们无法触及现代政治与历史最为核心的精神部分,也无法感受到拥有大地的那种厚重与深沉。他们的写作资源是平凡的、朴素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群体的平淡生活。陈家桥先生正是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成就了这样一部描写乡镇普通民众的生活画卷。将军山一代在中国,在此时,它不是一座辉煌的大城,它是中国上千个平庸的乡镇中的一座,由于不大,还不曾狂热地超越自己,所以它比较真实——它没有那种梦幻色彩,有的是岁月留下的疮痍,并由此激发出的冲出自身局限的魄力。所以它总是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或惊吓。陈家桥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普通的乡镇。另外,前面我说过,大多数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出生时代背景,造成了他们对“小乡镇”的历史存在与本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较少大的历史叙述,没有整体意象,与地理、历史、文化无关,只与个人存在、具体情感、事件相关。人物漂浮在时代表层,是孤零零的形象,没有背景和空间。陈家桥先生却超越这一点,他将大小二以及大小二身边的人们置放在文革,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们是一群生长在山间河岸的平民百姓,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当然也有着些许的狭隘的农民思想和无知。但是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挣扎着,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着,就像是那个挣扎的时代一样艰难的前进着。
  的确,陈家桥做到了人物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完美融合。这部作品的语言如将军山一样朴实平淡,但是无论是从人物性格描写,还是乡镇的风景,亦或是历史画卷,亦或者是作者审美角度,它完全称得上是一部美学作品,值得每个生活在当今这个喧嚣社会的人们去赏阅,去品味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风景,当然包括那个时代的人们和故事。
   对于70后那一代人来说,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会趋于一致,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转自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