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经离不开地铁


热焦点评(10-128):广州已经离不开地铁

彭澎接受《羊城地铁报》采访

 

题外话:广州地铁在亚运会召开前初步形成网络和立体化交通形态,标志着广州进入地铁时代。一是“泛地铁概念”的形成。一旦地铁四通八达,有地铁的地块是正常的了,没有通地铁的地方是特别的了。因此楼盘开发很难拿地铁来说事。二是“立体交通概念”的形成。地铁终于与机场、火车站新站等接通,各种交通工具互接联通,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三是“地铁依赖性增强”。地铁对市民生活工作和城市运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交通堵塞严重的广州,地铁对城市交通的作用越大,广州就越离不开地铁。如果某天地铁停运,将是极大的社会事件。四是“地铁地产”概念全方位渗透。地铁商圈、地铁上盖物业、地铁媒体等围绕地铁运行的产品将对城市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总之,从此以后,广州离不开地铁了。

 

地铁媒体专业性越来越凸显

2010-09-28 来源: 羊城地铁报

  地铁商业指数调研中对地铁上盖经济的研究、对地铁站周边商业业态的探索,让我们有了对此的趋势性了解,同时也对商家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看到,地铁与城市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而随着地铁网络的形成,特别是下一个五年里,广州地铁的网络会更加完善,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将带来全新的变化。

  从广度上来说,到2015年,广州地铁总通车里程将超过400公里,随着这样密集的地铁网络的初步形成,地铁经济的泛概念也出现了。地铁上盖商业届时会遍地开花,泛地铁经济的概念会出现。

  而从深度上来说,随着地铁在公共交通中所占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整个城市对地铁的依赖度也前所未有地增加,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地铁停运会对整个城市产生怎样严重的影响。

关于数据中中小服装店业态较为集中,是否反映竞争激烈、同时营业状况一般的观点,我倒不认为一定是负面的,因为有的商品业态本身可能就需要“成行成市”,如果一条街上不是有了众多中小服装店的开发,产品可能就不会体现各自特色和价格优势,而消费者在无形中的选择也会少了很多。同时我认为包括食品等较小类型的商品在地铁周边开花也反映了地铁的特点,人们往往是在乘坐地铁的途中形成了消费,而这些产品便于携带、形态较小,正是符合了人们这种无意识的消费要求。反而体积过大、过重的商品在地铁沿线分布不多,这也正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对于一个媒体能够去做这些研究调查,本身就说明了其自身在不断进步,我一直都在关注羊城地铁报的发展。伴随着地铁里程的增加,站点越来越多,尤其是2015年广州地铁的通车里程将会翻番,羊城地铁报的媒介载体也会更广泛,今后也会迎来更迅速的发展,而其体现的专业性也会越来越凸显,甚至可能出现全媒体的发展形态。

  (本报记者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