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国美”变为“美国”阴谋?


 
凤凰网博客 邱林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话在国美得到了应验。陈晓本来是黄光裕聘用的职业经理人,干好本职工作是他的本分。然而,陈晓作为国美的当权者却有了私心,他趁黄光裕出事不在其位后,趁机与贝恩签订了投资协议。这项协议对国美现有管理团队进行了锁定:如果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个执行董事中两个被免职,就属于触发国美违约的特殊事件,国美也要赔付24亿元。此外,陈晓还以个人名义为国美电器做了贷款担保,一旦他离职就会解除担保,也会触发24亿元赔偿的违约条款。
 
8月23日,在国美召开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许多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股东都没有出席,但是贝恩去了。即便现在贝恩还不是国美的股东,而是一个债权人。贝恩可以以非执行董事的身份参加会议,但是中期业绩是管理层在向广大投资者和全社会来汇报自己成绩,如果贝恩不是在绑定国美,为何有人称陈晓与贝恩联手将“国美”变成了“美国”。
 
8月下旬,陈晓代表董事局在公开信中称,实质上国美本身就是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外资企业,黄光裕出事后,由于资金短缺,国美管理层与众多外资进行了接触,这些投资者无一例外地提出了为保证投资的安全,希望稀释大股东的投资方案,最后只有贝恩接受了维持大股东股权基本不变的融资方案。
 
这实际上是在为贝恩辩解。
说白了,是陈晓与贝恩在制造“国美”变成“美国”阴谋。
陈晓是明明是黄光裕聘用的,现在却变成了外资聘用的了。这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当然,这点显然已不重要了。现在,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如果贝恩联手国美的其它几个外资股东——美国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富达基金等,挑战大股东黄光裕的绝对持股比例。
 
  想一想,贝恩、摩根大通等投资银行都是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管理之下,某种情况下往往拥有共同的利益。它们之间,在股权关系上存在某种暗合或交叉,甚至背后有着共同的投资人或控制人。由于零售业也是“类金融”行业,一旦国美被外资控股,其话语权将同样被外资掌握。在这一背景下,国美的“陈黄之争”就在美国众多资本一步步的作局中,也许逐渐沦落为棋局中的两颗棋子。
 
  其实,贝恩入股国美走的是其它外资一样的路径:入股中国企业后,首先注入其在中国的业务、技术和商品,打击跟进者,以图垄断中国相关行业,从而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性。确切的说,国美的终端门店既是家电销售平台,更是中国经济指数的“信息平台”,作为国内仅次于苏宁的第二大电器零售商,谁来掌控国美实际上关系到中国经济与产业的安全。
 
  有分析指出,贝恩入股国美仅仅只是一个序幕,未来或将有更多外企企图通过收购、控制像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商,从而达到迅速进入、占领中国庞大零售市场之目的。而当国美所有权都把持在美国资本手中时,国美姓“黄”姓“陈”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国美”已经变成了“美国”,这才是中国零售业的悲哀。
 
  然而,陈晓与贝恩想让“国美”变成“美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黄光裕至今仍然是国美最大股东,再加上国美涉及二三十万就业职位,政府对之十分重视,未来是否会放手让外资左右国美,仍是一个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8月3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黄光裕、杜鹃作出二审宣判,对黄光裕维持原判,而对其妻杜鹃却法外开恩,被改判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执行,并当庭释放。这也许是政府方面下出的一着棋,这一举动应被解读为政府方面默许杜鹃全力参加“卫国”战争,让其出面代表黄氏搅乱陈晓与贝恩企图将“国美”变为“美国”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