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疫苗的不良反应应该认真分析和解释——评武汉发生的疫苗接种后的血清病


    据搜狐网报道(http://health.sohu.com/20100907/n274755642.shtml),近日,有网友投诉称:她的小宝宝一岁八个月在社区打了疫苗后,全身出现大面积的红斑及水肿。记者网上联系到了该投诉者李女士。李女士讲,她是湖北武汉人,8月16日,带着孩子到武汉市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打疫苗,一个是“百白破”,一个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这是她第四次给小孩打该疫苗。“第二天,小孩有一点发热,过了一天身上出现一些小的像痱子一样的小疹子。又过了两天,全身出现大面积的红斑,一圈一圈的,全身出现水肿,我当时都被吓死了,赶紧带孩子去武汉市第一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血清病,疫苗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医生用了三天的激素,红斑才慢慢地消下去,现在小孩病情已稳定,但到晚上脸上还会出现水肿现象,身上时不时的还会出现一些红斑。 随后,记者联系当时给小孩接种疫苗的林医生。林医生讲,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但一些情况下会出现副反应,这是正常情况。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或出现发热、红疹等症状,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荨麻疹、休克等。她小孩出现的情况就属于异常反应,在异常反应的正常范围中。“我们的疫苗都是从省疾控到市疾控、从市疾控到区疾控一层层下发领取的,所以疫苗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有问题,那就不是疾控中心的事,而是药监局的事了。”林医生讲,“她孩子又不是第一次接种,以前都好好的,而且所有孩子都打,不是针对她孩子一人,其他孩子都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从这件事来看,应该加强对基层接种医生的免疫学知识的培训,以便他们的解释,能够科学客观地满足接种者的需要,当然媒体的记者也需要加强学习和调研,真正掌握正确的疾病名称。应该说,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吓了一跳。

     因为血清病是III型超敏反应引发的一种疾病,属于全身性的III型超敏反应。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大量的抗体进入身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抗体的数量还不充足,略少于抗原的剂量时,就会在体内形成可溶性的循环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抗原抗体复合物,既不能通过肾脏被迅速地排出体外,也不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和降解,于是就在体内循环,只有到血流缓慢的部位(比如肾小球和关节的滑膜,发生沉积。沉积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局部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小血管炎症,通透性增强,导致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肾脏功能损伤和关节热等,严重的血清病,可以导致死亡。例如,有人曾对3例因接受大量马抗癌血清而致命的病例进行了尸解,发现肾脏的病变甚重,有缺血、纤维素沉着以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血清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抗原进入人体,比如抗毒素(抗血清),而目前应用抗毒素治疗的疾病已经很少了(担心血清病的发生,也是我去年呼吁停用抗流感病毒血清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疫苗接种时,抗原进入人体的剂量非常少,几乎不可能达到引发血清病这种全身性疾病的剂量,因此,我们对于疫苗引起的类似血清病的症状,称为血清样反应。

     而由疫苗接种导致的血清病样反应,从1979年至今,在我国正式报道的也只有5个个案(CNKI搜索),其中,主要是狂犬病疫苗引起的,共有3例(这个好理解,因为狂犬病疫苗全程免疫次数多,频率密集,总剂量多于其它疫苗,相对易导致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但剂量仍显不足),另外,有流脑疫苗和其他疫苗引起的各一例(不过,我个人认为,血清病样反应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缺陷有关,可能与具体的抗原种类无关,因此,疫苗的种类应该与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直接的联系,在此就不赘述了)。因此,应该说,血清病样反应与过敏性荨麻疹、休克等I型超敏反应引发的异常反应相比,在疫苗接种中,更加少见,因此,医生称其为“在异常反应的正常范围中”,是不严谨的,不专业的。用这个来向百姓解释,是容易引起误解的。

     所幸的是,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血清病和血清病样反应的症状和减少其对身体的伤害,所以,经过正确的治疗,李女士的孩子应该不会有大碍。不过,李女士应该知道究竟是两种疫苗中的哪一种造成了血清病样反应,今后再给孩子注射同类疫苗的时候,应该警惕血清病样反应的发生。

     应该注意到,接种疫苗,其实也是在给身体注射异种蛋白的抗原,反复在同一个位置接种,可能引发局部的III型超敏反应——类Arthus反应,导致局部皮肤疼痛、出血、溃疡和坏死。所以,在儿童阶段(不知道她的孩子有多大),连续4次注射同一种疫苗,除了狂犬病疫苗,似乎其他疫苗都没有这个必要,至少在免费接种的疫苗中没有。所以,过度应用疫苗,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家长应该为选择疫苗接种负一定的责任。

     我也注意到,目前武汉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希望能有个结果,给科学一个解释。我查阅了目前国内报道的几例疫苗引发的血清病样反应的报道文章,都是寥寥数语,言之不详。只是交代了症状和治疗的概况,最终都没有确定引发血清病样反应的抗原和抗体,以及具体的原因,这也反映了我国对于免疫接种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的缺乏。因为具体原因的明确,对于今后避免类似疾病的发生,以及指导不良反应发生的处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研究免疫病理损伤发生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基层免疫接种人员,他们的工作负荷很大,没时间及时更新知识或者能够完美地解释各种可能碰到的问题,这需要相互的理解。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加强投入,加大对基层疾控人员的教育力度,并成立相应的支援培训部门,从根本上,长远性地解决免疫接种实施的细节问题。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