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拐点或在下半年


热焦点评(11-16):市场拐点或在下半年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如果温家宝总理要在任期内实现调控房价的承诺,时间窗口会是在下半年。因为18大后的全国两会可能就换届,也就是说只有今明两年可以有所作为了。而到了明年可能“政策疲劳症”更加严重,市场更加不理会调控政策了,加之临近换届政策也不那么容易贯彻了。

所以,我的判断是今年两会期间肯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得拿房价说事,在压力下,中央各部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的速度可能加快。于是,下半年房价可能震荡下行。当然,也可能完全无效,房价调整只会等待某个时机,如出现新的经济危机、房地产吸纳过多资金把金融拖垮、亚洲其他地区楼市率先崩盘等。

这样,房价将继续坚挺,最理想的是经济仍然高速发展,并消化掉房地产泡沫。如此,神马“合理价位”都是浮云!

 

准备金率上调 限购令加码 市场再现拐点论

2011-01-18  南方都市报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趋势看,2011年楼市调控仍然从紧

南都讯 新年伊始,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是紧是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114日晚,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5日,武汉限购令正式实施,又有陕西省部分城市即将加入限购的消息。业内人士称,从1月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楼市调控仍然从紧,而有多名业内人士认为楼市将出现拐点。

存款准备金率达19%历史高位

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对于114日晚,央行首次提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举措,知名地产分析人士谢逸枫表示,由于去年我国新增信贷7.95万亿,再加上此前的大规模放贷,市场流动性明显过剩。因此,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央行收缩流动性的重要信号。

据了解,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冻结3000多亿元的银行资金。而央行今年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19%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5.5%

不过谢逸枫也认为,光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流动性效果不大。考虑到2009年一年的新增信贷就接9.59万亿元,2010年的新增信贷规模7.95万亿元,因此本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能收紧的流动性可谓微乎其微

北大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世同持相同观点,认为央行应该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加息,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谢逸枫预测,春节前央行可能会加息。

限购令向二线城市蔓延

在央行收缩流动性的同时,去年唱楼市调控主角的限购令在今年有向二线城市蔓延的趋势。

115,武汉市正式对中心城区实施限购,武汉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能够提供在该市纳税证明或者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武汉市户籍家庭,只能在武汉市中心城区新购一套新建商品住房。

而陕西省日前决定,将从2011年开始采取措施对炒房行为进行限制,其中包括适时在部分城市采取商品房限购政策。

至此,包括刚刚公布限购令的武汉,目前已经有17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包括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大连,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杭州、南京、温州、宁波、苏州,以及南方沿海的广州、深圳、厦门、三亚、海口和福州。在去年年底,西北的兰州也加入限购的行列。

谢逸枫表示,从武汉和陕西省的表现来看,虽然不能算是二轮房地产调控的升级版,但是可以算是二轮地产调控的加强版。接下来,内地热点二线城市如长沙、重庆、南宁等地,都有可能加入限购的行列。

趋势

今年楼市调控仍然从紧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开年以来,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限购令向二线城市蔓延,房产税也即将落地,说明今年楼市调控的基调仍然从紧。

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新华社113日发表长篇述评《最严格的调控为何继续?》,其中写道,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2011年将制定并实施解决居民住房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方案,这被解读为今年不仅楼市调控将从紧,并且可能将出台第三轮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

广发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沈爱卿也认为,调控政策只可能会继续深入甚至加码,而不大可能放松。

影响

业内人士意见现分岐

在多重调控政策的阴影下,业内人士对于今年房地产走势再次出现分歧,不再如去年年底几乎一致看多,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楼市将出现拐点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国家领导人已经表态有信心要把房价控制住,并且住建部、国土部、发改委等部门都表示今年将出台政策,接下来中央应该会不断加强调控的力度。并且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加息导致开发商和购房者成本增加,房产税的试点,这些政策的累积将导致楼市出现拐点,我觉得今年下半年楼市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在60%70%,然后出现震荡下行的态势

北大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世同也认为,由于目前广州房价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并且调控压力空前,广州楼市出现拐点的可能性比较大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邱锐泉 实习生张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