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国家主权,不能讲和谐友好和韬光养晦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报》原总编辑、《激荡中国海》一书作者王佩云先生表示,南沙的油气尤其丰富,通过国家的南沙科考,以及对周边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勘探情况的掌握,估计南沙的油储量大概是550亿吨,相当于十多个大庆,另外还有二十万亿方的天然气,相当可观。

    王佩云说,这些年光讲“韬光养晦”,首先它是个策略,不是战略。在讲国家地位时,对于经济的成就,比如经济老二,在这方面要韬光养晦,谦虚谨慎。在主权问题上不能韬光养晦,南沙是我的就是我的。同时不能把“韬光养晦”作为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的借口。主权问题,不管谈不谈,心里要有数,那就是主权是我们的。对于南沙,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一致认为中国是最有理由的,因为中国最早发现,但是他们认为中国具有不完全主权,是最早发现的,但没有长期驻人、开发。(凤凰网)

  正如中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张召忠指出,“捍卫国家主权,不能讲和谐友好和韬光养晦”钓鱼岛、南海之争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情绪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强大生命力。

  有批评者认为,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陷入被动,是几十年来执行“韬光养晦”的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有网络民调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为要加强中国在南海的海军力量。有人说不要将“和平发展”束缚中国的国防能力。有批评认为中国处理南海地区领土争端的方针“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际上是置主权于不顾。

  一个国家面对领土和主权争端,采用讲和谐和韬光养晦的办法其实是在逃避现实是不理智。在世界大家庭中,我们不欠谁的,我们也并不比别人矮三分,在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为什么要韬光养晦?

  试问:在韬光养晦中我们如何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如何能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