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集公、铁、水、航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如何发挥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能潜力和优势,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交通枢纽实现各交通方式间的无缝对接与优化整合,继而形成功能强大且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就摆上了广州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且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广州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就要在做好传统交通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空间,以交通信息为纽带,以运输枢纽为结点,使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轨道、公交、出租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加强多式联运方式的发展。在区域共享机制和交通一体化的指导下,加强对外、市域、市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联系,使各种运输功能完整配套,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经过十年大变工程和密集的交通投资,广州的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初具形态,但由于体制、历史、交通方式差异等多种原因,离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七大问题,主要包括:道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广州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严重失衡、不同形式的公共交通工具衔接不畅、路桥收费站过密、主城区与外围入城的出入口衔接不到位、停车场和公交场站建设滞后、广州市存在着大量的断头路、内河航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路网结构及停车场等问题。
导致广州立体交通的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的原因,牵涉到规划、区位、体制、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1、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目前广州人口已达1600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000万,将进一步增加公共交通的压力,而常规交通的发展要受到土地等的限制,轨道交通则有时间和投资问题。在短期内,公共交通的发展遇到较大瓶颈,从而导致交通黑点较多。1999年底广州汽车保有量为34.8万辆,目前,广州机动车达到205万辆,城市道路长度5519.1公里,同期道路增长的速度则远远跟不上,进而全市路网平均饱和度在超过0.8。交通承受压力很大。平均下来每公里约有372辆机动车。道路的供给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需求,最终在天河、越秀、荔湾等主城区形成了58个交通黑点。2、广州城市空间快速扩张;3、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跟不上变化的形势;4、交通管理因素。此外,广州市地貌形态多样,地形复杂,且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河道密布,珠江从主城区穿流而过,这种复杂的地形和水陆条件,给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
广州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日本的经验。日本的主要城市如东京、横滨、大阪等大城市,都有非常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公共交通形式为地面快速铁路,地下快速铁路、中型轨道电车、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形式,并且每种公共交通模式之间都有很好的连接。在日本城市中心往往存在很多收费的立体停车场以减少占道停车。 同时为了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公交沿线均存在这种停车场。在城市中心的停车场往往收费很高,但是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铁站或其他的公共交通站点存在着许多免费停车场,以方便人们停车,并鼓励人们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智能交通系统作为未来交通发展趋势,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多种公共交通模式的运营情况,全自动的收费系统,大量的交通数据采集系统,道路感应系统。各种系统无疑为有序的交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时,日本还提出未来城市交通网络应该是一个“多层立体交通体系”,包括高架桥和地下路网。20年后地下交通路网将是分层的,最下层是高速列车轨道,中间是城市物流通道,上面是小型车道。交通网络向地下延伸使城市地面可用于修建更多绿地和花园。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参考其他城市的经验,广州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发展思路可以总结为:以世界级空港、海港为龙头,以内外衔接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为支撑,打造 “双港双高”的开放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使广州成为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交通枢纽城市,建成以广州为中心、珠三角为腹地、辐射华南,以公路、城市道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航空运输、水运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港口、站场枢纽相互衔接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外枢纽的服务水平和集疏运能力,围绕高速化、立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基本形成广州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良好衔接的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首先,要确保无缝衔接交通枢纽。要做好市内各交通枢纽的出入口建设,实现地铁、公交、港口码头、轻轨、停车场、火车站、机场、自行车站等的无缝接驳,实现市政公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各干支路、地下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国家铁路、城际铁路等的良好衔接,增加轨道交通吸引力,延伸轨道交通服务,实现内外交通一体化。
其次,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为补充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的公共交通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最后,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构筑广州城市道路结构性网络,确定干道系统空间布局,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路网结构的完整性。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分级体系,明确界定道路的等级、功能,形成由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的道路系统。并且结合周边地区公路网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对外出入口,协调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网干线体系,使城市空间向外延续,增强城市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思路和目标,我们建议重点采取以下一些对策。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网结构,重视公交网络化运营。结合城市道路、地域发展和人口的情况,合理设置公交线网,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的出行。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主动脉,而道路公交则是其毛细血管,两者应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一个城市在做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公交网络化运营的必要性,力争实现地铁、轻轨、道路公交、出租车之间的无缝对接。2、加强各交通枢纽衔接点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广州近期完善路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通目前城区的主要断头路,尤其是广园快速路和华南快速路两侧的断头路,延长已有道路并与其它已有道路连接;局部扩宽已有道路以消除交通瓶颈;改造错位路口使道路顺接; 3、重视水上交通的发展;4、发展多式联运、联盟经营;5、加强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在打造立体交通网络的过程中,加快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包括ETC、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等,将能有助于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
我们认为,以下措施是保障广州打造立体交通网络成功的主要方面。一是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导家庭汽车的合理化消费;三是必须高度重视停车场(库)建设;四是改革交通管理体制;五是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文明交通。
注:本文为广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委托课题《打造广州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的主体思路。
参见:http://www.gzzjk.com.cn/shownews.asp?id=311&BigClass=%D7%A8%BC%D2%C2%DB%CC%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