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五十五 季氏第十六(丙)


走近《论语》之五十五 季氏第十六(丙)

君子有“九思”

1610【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读解】这一则希望大家特别留意。以前我讲过《尚书·洪范》的“貌言视听思”,对这一则及涉及到的内容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大家可以在龙江书院的网站上浏览到相关的内容。

孔子这里所说的 “君子有九思”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料理自己的身心性命、如何料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处理我们的形象以及如何能够使我们对外界的事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就需要从这九个方面进行体认和琢磨。如果你能熟练地运用君子的这个“九思”,将练就一身非常了不起的功夫。只要做到了这九条,并不需要你成为教授、博士,你都一定会成为非常有教养的人、非常优秀的人、非常令人尊敬的人。

首先,第一条“视思明”。当我们对外部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反省自己——眼睛是不是看清楚了?是不是看明白了?是不是收集了一些错误的信息?有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曲解了自己所看到事物?这是很重要的。眼睛一定要明,一定要明察秋毫,事无巨细都要在我们视野的掌控之中。

第二条,“听思聪”。耳朵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当我们听的时候是不是达到了“聪”的境界?别人说 “狗屎好吃”之类的话时,你是善能分辨还是会信以为真?现在骗子多,胡言乱语的人也多,怎样提高我们耳朵的鉴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视思明,听思聪”都是我们的心在起作用。如果心不起作用,哪怕你长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空军飞行员的视力,你还是看不清辨不明;即使你的听力比狗耳朵猫耳朵还敏锐,还是一样犯糊涂,所以说,视、听都要用心,不用心不行。

“色思温”——为人处世,在社会生活中你若是整天都如“西门吹雪”那样冷脸一张,见到谁都像人家借你谷子还你糠一样,都是你的冤家债主,那就很麻烦了。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有一种温和、融洽的气度,以一种温和的形象和气象与别人交流。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五德”,即“温、良、恭、俭、让”,都是我们培养自己的形象气质时应该注意的。

“貌思恭”——待人接物时,温和的形象是一方面;谦恭、庄重的态度又是另一个方面。“温”是一种春天的气息,有亲和力,但又不能亲和得过余,以至没有尊卑、没有主次、没有界限了,所以还应有“恭”的一面。这里的“恭”也有忠于职守、严于律己的含义在里面。特别是在工作单位里,如果你能做到既“温”且“恭”,那别人就不敢冒犯你,同时你自己也不会流于庸俗。把握不好“温”的尺度很容易流于庸俗,陷于巧言令色的状态;如果有“恭”给它作支撑的话,“温”和“恭”之间就相益得彰了。

“言思忠、事思敬”——语言是否能够达到诚信,你的表述是不是表达出了自己的忠心。说话吊儿郎当的不行,语言中肯一些,跟人打交道会比较顺利,至少你的可信度得到提高了。做事要有敬业精神,认认真真地去完成。还要经常反省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是不是做到了“敬”。

“疑思问”——我们不是圣贤,也不是什么都懂的万能者,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能处理的事情要虚心地向高明者请教。我们在这里自我反省一下,当你遇到麻烦、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向别人请教过,是否向别人咨询过。有的人很胆大,遇到困难,有了麻烦也不请教高明,自己一意孤行,盲目作为,结果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忿思难”——有的时候我们把控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脾气来了,火冒三丈的时候,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事情都干得出来。这个时候人往往不考虑后果,只凭意气用事。所以,一定要“忿思难”,当你生气发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后果,一定要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后患,免得追悔莫及!

“见得思义”——人都有运气好的时候,中彩了或是发奖金了,谁把红包甩过来了,这个时候你要考虑自己所得到的是否符合“义”这个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是否是得之有道,得之合义;如果所得不合义,那么宁肯不得。有时候,有的东西是看得摸不得的,摸了就要出问题。如果“义”字当头,拿得堂堂正正,不会引起什么麻烦,那么得之无妨,也不拒绝。这个“得”,不管是名也好、利也好、权也好、位也好,都要看来得义不义?不义之财、不义之名、不义之权、不义之利最好还是少贪。如果有这样的好事情,自己一定要反省一下是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的。

孔子告诫我们要从这九个方面经常反省自己:看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观察分析过;听的时候,是否认真分析思考过;为人处事,在任何环境中,我们的脸色是否温和、气象是否庄重、语言是否诚信、做事是否认真、有疑问的时候是否向别人请教过、想发怒的时候是否考虑了后果、是不是有不义所得。经常在这九个方面反复自问,才能使自己处于一种比较安稳的状态,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优秀、杰出的人。

 

要在红尘中摸爬滚打

1611【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读解】有些人看见好的东西生怕自己赶不上,急迫追求;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像手碰到了滚水一样迅速离开,避之唯恐不及,这样的人大家见得多了。看到人家发了财,自己也想发财;看见人家炒股、炒房赚了钱,自己也跟风而上;听说商场搞活动,三折、两折优惠,凌晨三点就去排队的都有,这都是贪利。哪里房子烧着了,有人打架了,他肯定比谁都跑得快,跑得远,见义勇为的事他是万万不做的。其实,“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也是人之常情,不要妄加责怪。话说回来,孔子这里所说的“善”,是指仁德良善的行为。你若见到了那些非常的德行义举,思考过自己及得上吗?当然,对这一类人和事,孔子是有所见闻的,所以孔夫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

另外一类人,“隐居以求其志”。有的人清静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他们有自己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追求,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气节,不贪名,不贪利,当然只有隐居去了。若想融入社会生活,不在红尘中染一水,不与人争个高下,怎能升官发财,占有一席之地呢!如果不愿意“为”,就只有隐居避世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

“行义以达其道”,这里的“达”是指出仕为臣,兼济天下的人,而“隐”者是指独善其身的人。“行义以达其道”就是要深入世间,在红尘中摸爬滚打,奉献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番事业以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

有没有这两种人呢?孔子说是“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早在先秦、汉唐时期就有隐居的人,一个真正隐居的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旦他的隐居为外人所知,事实上他就没有隐了。古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藏身于庙堂之上还不为人所知,而隐居于山林的人却很容易被大家知道。而那些口口声声要“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仁义”吼得震天响,却未必有“仁义”之举,未见得有什么建树,说不定是以此为招牌捞名取利,所以,孔子讥讽这类人:“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与伯夷叔齐

1612【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读解】齐景公好马,就像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爱车一样,全世界所有的好车他都想拥有。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确实称得上是豪华富有,但到他死的时候,齐国的老百姓竟然在他身上找不到可以称道的地方。一般来说,国君去世之后,其悼文总是一番歌功颂德,但在齐景公身上居然找不到值得歌功颂德的事迹,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他稀里糊涂地当了几十年的国君,枉自手下还有像晏婴这样杰出的宰相,竟然没有做出什么可以被人称道的事情。

而“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君的儿子,国君死后,立叔齐为君,而叔齐认为哥哥更合适,要让位给伯夷,两人相互谦让,都不愿意当国君,最后都没有继承家业。后来老了没饭吃,听说周文王办有“敬老院”,又一起跑到周地来。再后周武王伐纣,他们认为周为商臣,周武王所为是以臣弑君,以下犯上,不是仁义之举,由于他们公然反对周武王,武王的部下准备把他们抓起来,还是姜太公解围,他们才得以逃到首阳山。武王最终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以武王的做法为耻,义不食周粟,拒绝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最终因饥饿死于首阳山。尽管他们的所作所为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一种迂腐,但在古代人看来他们是高义之士、高洁之士,史官尊重他们,老百姓也赞叹他们,所以“民到于今称之”。

 

正直高尚的人“不私其子”

1613【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读解】这一则很有意思,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你是孔大圣人的儿子,他对你有没有额外的教导和密传呢?”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孔子的儿子肯定会得到他父亲的秘密传授。孔鲤告诉陈亢没有这回事,父亲并没有特别地教导他什么,听课大家一起听,出游也是大家一起游,并没有私下说过什么东西;不过,还是有两件事情可以说一下。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里,孔鲤“趋而过庭”——恭恭敬敬、轻手轻脚地从父亲旁边经过,孔子就叫住他问:“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学。”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要想说出高妙、得体的语言,一定要学习《诗经》,学了《诗经》才有语话权,因为当时引用《诗经》是贵族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无论是借题发挥还是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都要通过《诗经》里语言来表达。《诗经》是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极好范本,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老老实实地开始学《诗经》了。

又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孔鲤也还是恭恭敬敬、轻手轻脚地从父亲旁边经过,孔子叫住他问:“学礼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想在社会上站住脚,进退有据,在社会关系中举止得体,不学礼不行,于是孔鲤又退下去认认真真学礼。孔鲤和孔子单独接触的时候,孔子只跟他说了这么两句话。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他觉得在跟孔鲤的对话中得到了三个方面的收获:“闻诗,闻礼”,不用多说了,前面已经讲了一个人必须要学诗学礼,因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陈亢的另一大收获是“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意思是说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并不“私其子”,并不把他的学问当成私有财产传授给他的儿子。真正的圣人,他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乃至道德修养都看成是全社会的、全人类的,是公有财产,非传子传孙的私有财产。如果作为圣人不能平等地对待民众,没有平等性智,不能丢弃对亲生儿女的那份私心,就做不到“有教无类”。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有教无类”是评定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如果他“私其子”而不是“远其子”,那么这个圣人的人格就大打折扣了,他也就只是普通的世俗人而已。古代的君子往往易子而教,也是基于君子“远其子”的想法。

成都有位著名中医,人称“火神”,但他却没办法把自己在医学上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因为他的女儿根本不认为自己的父亲怎么样,也不愿意跟他学,她不知道她父亲在医学上的造诣有多深,多少人千里迢迢慕名求学,却求之不得。所以说,家属的眼里是没有伟人的,哪怕你都修成“神仙”了,妻子儿女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易经》“同人卦”说“同人于野”,你要找同志、朋友,不要在自己的家庭骨肉中寻找,他一定在外面不在家里。家人是指跟你有亲缘、血缘关系的人,这种关系不同于同志、朋友关系。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易子而教”,他并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而是委托给贤达的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说,“君子之远其子”也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把握不好,就像现在很多的父母在儿女面前根本就没有威信,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是束手无策。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让他帮你教育孩子。因为小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晓得约束自己,在家里如鱼得水,没有任何压力,一旦他走出家门,一切就由不得自己了,在非至亲的人面前他一定会约束自己,自然会有压力,就懂礼懂事了。

不过,我们还是经常听到,许多方术之人都是祖传绝技、祖传秘诀。既然是私有财产,自然不会堂而皇之,也不一定对人有很大的益处。真正的圣贤言教是没有私心的,只有没有私心才能通达无碍。

 

“夫人”称谓的由来

1614【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读解】这一则很简单,主要是说“夫人”的几种称呼法。我们现在称已婚女士为“夫人”,事实上是对对方的抬举,因为在以前,只有诸侯国国君对自己的妻子才能称“夫人”——“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则自谦称曰“小童”。而该国的国民称其为“君夫人”;面对异邦使臣、外国使节,国人们称她为“寡小君”。而外国人跟国人一样,称她为“君夫人”。需要指出的是,“后”这种名分,只有天子正妻才能享用。当然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其正妻也冠之以“后”的贵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