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速热与冷思考》是我为人民日报撰写的评论文章全文,供参考。由于版面所限,人民日报发表时有删减,并将题目修改为《要速度,还要质量》(国际视野)。详见 《人民日报》(2011年01月04日23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1/04/nw.D110000renmrb_20110104_2-23.htm?div=-1
世界已经进入了提速时代,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这场“提速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开始,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并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这场运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强大、基因技术突破性进展、航天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方兴未艾……这场席卷全球的“提速运动”正在也并将持续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全球“提速”竞争的大戏正在愈演愈烈,面对“提速热”,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很显然,在这场全球参与的“提速跑”中,谁能够占据主动,谁就能够重新担负起再次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提速是为了保持其世界领先的位置不被超越。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则是为了缩短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想追上我们的对手,唯一的办法是比对手跑得更快。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三十年后的今天,提速也成为展示中国速度和力量标志性的关键词。中国高铁领跑世界速度,“飞人”刘翔12.88秒,长沙6天时间建成一座15层的高楼、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六号”中国航天技术大步向前……中国提速改变着中国,震惊着世界。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短短三十年,中国便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再到广州亚运,快速发展的中国带给世界以惊喜,也为中国在全球赢得了更多尊敬。
提速改变世界
提速,不仅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利,彻底打破了相互隔绝、封闭的状态,先进发达的现代文明影响着世界其他文明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推动世界文明整体进步。高速发展的交通工具,让人们体会着天涯海角,朝发夕至的“飞”一般的感觉。网络视频、移动电话、即时聊天工具等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通话、“见面”的愿望,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在科学之手的推动下,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不同肤色、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相互交流、增进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中国,提速时代打破了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深刻地改变着国人的生活和思维。知识更新周期也由在18世纪的80至90年缩短为目前的2到3年。为此,终身学习成为现代人提升自我,避免被时代淘汰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提速,也为中国人心智的进一步开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论坛、博客、微博异常活跃,草根网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针砭时事,对社会上某些不公平、不道德的现象提出批评和质疑,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和同情,对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呼吁和支持,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着这个时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完善和进步。
提速利弊共存
那么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当一辆车的速度是60迈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到100迈甚至120迈,但若是超过160迈,那么一旦出现紧急状况而后果难以想象。提速能让我们迅速的到达目的地,但却让我们无法欣赏路边的风景。对于提速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机动车数量飙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们幸福指数下降,让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化提速。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火热,也催生了全国从一线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乡镇一级行政单位的拆迁浪潮。这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的利润与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树立政府形象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盲目跟风、冒进、缺乏整体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拆迁纠纷和短命建筑层出不穷令人忧虑!在一片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同样也出现了“大跃进式的”的提速发展热潮。单纯追求市场利润和GDP增长,不但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盲目拆迁更是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2003年建成才使用七年的,22层98米高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被爆破拆除,要在原址上建高达250米的高楼!今年年初,2007年才投入使用的鞍山市教育局豪华大楼被拆迁,人们直呼“太败家。”福建省刚刚完工的现代化希望小学遭到拆迁,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
与此同时,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市区中心的著名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其实在西方,慢工出细活,用几个世纪的功夫建一座教堂的例子比比皆是。比萨大教堂用了221年、亚眠大教堂用了190年、米兰主教堂用了100年、佛罗伦萨主教堂用了200年、乌尔姆主教堂用了115年方始成,而西敏寺教堂、科隆大教堂都用了500年的时间架构。在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云冈石窟的开凿费时60余年,龙门石窟以400余年的时间营造,敦煌莫高窟的成就竟用了900多年……
已习惯于“当年开工、当年完工”“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的现代人永远也无法容忍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们在未完成的穹顶画下一伫就是十天半个月,更无法理解多纳太罗、贝尼尼们为什么会因为毫厘之差而执意毁弃几近告竣的雕塑。大型机械与现代科技大行其道之时,工匠精神和建筑艺术也消失殆尽。
当然,对“慢工出细活”的理解不能偏颇,更不能把“慢”作为躲避工作的“护身符”、和“挡箭牌”,从而导致办事效率低下,作风拖沓。不是所有的“细活”都是“慢”出来的,也不是一味的“慢”就一定能够出“细活”。
纵观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忙,但是都不知道为何忙,忙什么。在这个高速化、快节奏的社会中,尤其是中国一线大城市,“快”已经成为主导。吃饭要快餐,于是不辨五味;学习技能要快速入门,于是不得要领;生病了要快效药,于是身体抗药性了;出门要高铁,于是忘记了浏览周围的风景……
其实,快节奏的背后,就是对金钱和利益的狂热追求。而当挣钱成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钱,就成为人们的唯一的追求,于是,行业道德准线开始下降,贫富差距开始加剧,年轻一代开始迷茫空虚,整个社会开始浮躁。我们的物价在飞涨,房价也在飞涨,洋快餐装满我们的胃,洋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全国各地“大跃进”式的拆迁风暴和如影随形的拆迁纠纷正在挑战民众容忍的底限。我们的社会就像疯狂的列车,不断提速却不知将要驶向何方。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但人们的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精神和文化领域也缺少了沉稳和积淀。一味求快,急功近利,看似繁华实则浮躁。德国作家歌德前后花费六十年写就了《浮士德》,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增删五次,披阅十载”,80年代经典电视剧《西游记》历经7年才拍摄完成。畅销书扎堆,却难以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影视剧泛滥,却没有《阿凡达》那样的经典大片;专家教授学术论文抄袭,作假事例层出不穷,又怎么会出现鲁迅、胡适等这样的大家呢?几个星期纂一本书,几个月拍一部电影,拼凑起来的学术论文,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怎么可能打造出经典之作呢?
对策及其目标
当前,中国的“慢生活”与“提速热”和谐融合的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欧美各国的各项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人民整体素质较高,有能力兼顾二者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中国绝对不会以牺牲社会文明和人们幸福为代价单纯追求科技和经济的提速。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是不是与社会文明、人们的幸福指数以及心理健康程度成正比呢?该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是不是不要提速,重新回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呢?否!在提速时代,我们需要重拾“慢”的精神,但不是放弃提速,而是要有用一种理性的思维看待提速,避免盲目冒进。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经济上,我们都要注意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我们的发展方式要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
目前,在国际上兴起了一场“慢”的潮流,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986年,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提出“慢餐运动”,并在1989年创立国际慢餐协会,目前已经有10万多名会员,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意大利5个小城的市长掀起了“慢城”运动,如今,全球已有60多个城市加入了“慢城”运动,加入最多的是意大利,有42个城市,还有300多个各国城市等待加入。2007年,意大利人贡蒂贾尼创建了“世界慢生活日”,这些倡导慢生活的方式,其实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但这与“提速”并不矛盾。很高兴,被称为“首堵”的北京也被动地加入了“慢城市”的阵容。2010年元旦前夕,终于痛下决心,祭出了“限购令”。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如果是,北京此番的“慢”是被迫无奈的话,那么世界上还有一群年轻人,正在用健康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去对抗“快”但不健康的生活,在中国他们被称为“乐活”一族。在服装设计领域,与“Fast Fashion”(速成潮流)相对的“Slow Fashion”(慢速潮流)服装概念,开始大受欢迎。前者是不断推出新设计,后者的生产和更新速度都较为缓慢,更讲究服饰的持久性。无论是“乐活一族”还是“慢速潮流”,与当下快速生活,快速消费的生活方式相对,人们开始以一种反潮流的姿态回归“慢速、有细节、温暖”的生活。
没错,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拾“慢”精神。出了生活上需要重拾“慢”的精神,在经济领域也需要“慢”精神。当前,中国制造遍布全世界,但是,中国制造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应有的利润,也没有改变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改变这种现状的突破口在于打造中国企业品牌上。
一个世界品牌背后一定是一国文化价值的积淀和体现,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打造的,需要一种“慢”的精神。中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品牌,就是在“慢”上面还欠一定的火候。在汽车行业疯狂扩张的今天,在人力成本高昂的英国,劳斯莱斯仍然大量使用纯手工打造,精炼、恒久、巨细无遗的作风体现在各个方面。1904年生产的车,至今仍有超过60%的性能良好。相比之下,我们缺乏一种静下来心做事的坚守。
央视广告“标王”秦池盲目扩张,结果秦池失败。孔府宴酒没有吸取教训,结果孔府宴酒倒台。今年,知名老字号全聚德,出于上市扩张的考虑,放弃了木柴、炉火、悬挂的手工烤鸭方式,开始大力推广使用电子傻瓜烤炉,全聚德的未来如何,现在难以下结论。真担心有一天同仁堂也会放弃其一贯秉承的那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盲目扩张,快速发展,大肆收购、恶意竞争,成了中国企业打造“品牌”的惯用手段,其结果往往是显赫一时,尚未来得及欢呼便黯然谢幕,三株、爱多、太阳神、旭日升、健力宝等都是这种心态下的牺牲品。包括一些让国人引以为傲的知名品牌,也经不起诱惑,开始搞起房地产甚至保健品……这样的教训,我们还需要经历多少?
12月5日,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谈到了自己在万科跨入千亿俱乐部的反思。他说:“万科的品牌市场、影响力、规模,在未来下10年真的如此令人兴奋、乐观吗?如果还这样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去,我相信在万科到3千亿的时候,也是消费者开始抛弃万科的时候”。他表示,“我们要回到原点,就是你来如何的为消费者所取,这是我们现在万科我觉得遇到最大危机。”显然,王石已经悟出了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的圣贤先哲早就对“快与慢”有着深刻的认识,“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就是最好的注脚。党中央一直重视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尤其在今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淡化GDP”、“包容性增长”,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发展,而改革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其中包括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央企改革,还有车改、房改、税改等等,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同步。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认真领会,狠抓落实。
让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以往“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分散城市中心功能,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同维护城市环境。让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静下心来打造我们的自主品牌,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让我们加强民生建设,缩小贫富差距,让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在这场世界性的“提速运动”中有质量、可持续、有尊严地不断发展!
(王 永 全国青联委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