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凿井及泉”的人生


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工作,有天我在静默的闲暇里问自己:“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命题。在又一回感喟时光飞逝的抱怨里,我业已告别大学生活,踏上工作岗位五年余了。就在这短短五年时间,从山东到北京,已相继更换了两家企业。向隅孤独的时候,我由隐约到很明显的知道,自己经过几番的折腾,教训委实太大,一定要好好总结了。

我们在外工作,跳槽普遍有两种原因:其一是为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其二是用心不专,难以持续驾驭岗位。具体分析一下,前者是原来的工作环境不支持自身发展,不得已而去寻找更适合的位置,可见求职者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心态。而后者却在工作与学习中心有旁骛,为学如蜻蜓点水,工作稍有压力就铩羽而回,结果是每项工作都把握的半生不熟,造成精力浪费。变动频繁的求职者,工作几年既未学到技术之专长,亦未挣到钱之实惠,想来一定是把精力用在不断的跳槽上,因而碌碌无所为啊。

依稀记得中学一次模拟考,试题为看图作文,画的就是两个凿井人。一个浅尝辄止,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几个“浅井”后落荒而去,嘴里嘟哝着说:“这里没水!”一个持之以恒,虽汗湿衣衫仍挖井不止,最终在坚硬的岩石地上打出了清泉,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好像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还记得我的作文内容,抨击前者之不恒,赞赏后者之坚定,颇有以前者为耻,以后者为荣之决心。

然而,工作多年了,自己竟也凿了为数不少的“浅井”。虽然我常以“经历多则见识广”聊以自慰,但是那并不妨碍我展示自己特别浮躁的心态,而浮躁是最易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很多时候我们是乐于或甘于去凿浅井的。朋友见面,同学聊天,谈得最多的除了忙还是忙,怎一个“忙”字了得!那么,我们究竟在“忙”着做什么呢?忙着跳槽,忙着凿浅井!

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或可有所成就。

“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重悲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电视广告商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脱;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慌忙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遂自杀了此一生。固然,对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厌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湛些。

正如《遗教经》上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有时常常嗟叹做事难成,不知是否反躬自问:我们真的一心去做了吗?当一个人浮燥得有些焦渴时,他会醒悟过来而去凿深井,因为只有凿深井才有内涵。

这个世界大抵就有两种人:一种是致力于个人成长的人,另一种则是寻求舒适生活的人。我向来自诩是第一种人,要把个人的成长摆在第一位。既如此,就应对事情专一,锲而不舍,全神贯注而为之。既如此,就应竭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眼前之利而改弦易辙。凿深井才是一个人凿井而饮的基本信念,否则把原有的才干搁起而着手新工作,所得可能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凿井,要凿井及泉;工作,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干事,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会做出不凡的业绩来。事业需要恒心,需要真正的“凿深井”精神,要有“不见水源誓不休”的气概,需要锲而不舍,一门深入,几年如一日。也许惟其如此,才能成就智慧和梦想,拥有精彩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