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家创新企业,颠覆了我关于创新的观点。俩老板都是典型的中国新富,一位开煤矿,一位搞房地产。按道理该继续挖矿造楼,可他们却在瞄准项目后,凭着股冲劲,在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做出了令对手刮目相看的事业。
多年前,也不知是什么因缘,这两位老兄不约而同地琢磨转行,不是一次性彻底地转,而是以旧肥培新土、育青苗,吃着老本、输血创业。
其中一位瞄准了“耐高温硫磺”的研发和生产。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复合制品的生产制造与橡胶制品的胶料中。它能提高轮胎的耐热耐磨性能。仅就轮胎生产而言,是必须的重要原料。而在这位老兄开始涉足该领域之前,国内高端耐高温硫磺几乎都是依赖进口。
一开始,这位老板想借助本土科研人员的力量,生产出与外资巨头性能接近的产品。研发了半天,才发现纯国内技术确实不过关。在碰壁之后,这位老板砸了更多的钱进来,也聚集了更多国内的、国际的技术专家,强烈要求专家顾问们把行业内所有的只要是理论上可行的技术路线,都去研究、去吸收,差不多了就做试验。
很快,八九年时间就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他摸索出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如今,一条国内独创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第二条线即将起动。很多人已经记不得他原来是做什么的,前来参观工厂的新朋友还以为“耐高温硫磺”就是他的技术特长。
另外一位创始人,把转行的目标锁定在了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农作物种苗的研发和种植上。经过选择,最后定下来,专攻马铃薯的种子。和水稻、玉米等主要的粮种研发相比,薯种的研发,看似要简单一些。但实际上,全球真正优质的薯种,也是极难培育的。而且,一流薯种的研发技术,全在国外。
和第一位老兄一样,这位创始人也是不断在另一处赚钱,赚到就投到薯种研发上来。时光荏苒,如今,他所创立的专业研发、种植薯种的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的薯种研发中心。在国内几个主要的马铃薯产出大省,建立了四个种植基地。成绩是显著的。科技部、农业部的负责人亦造访公司,赞许并支持。
上述两位老板,何以能成功?
第一,战略上,两位创始人在确定目标之后都非常执着,并且勇气和魄力超群,大有毕其功于一役之感。 第二,战术上,他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上的企业巨头。这些对手有一个通病,就是将产品的门类和人分得特别细,各子部门的协作与沟通非常有限,有时甚至会被要求向其他部门保密。而他们的做法,却是用所有的资金,集中国内外很多专家,该当顾问当顾问,该给股权给股权,利用这些专家们不同的技术背景,联合攻关,且专攻一个产品,多年来持之以恒,终成大事。
我们常说,按道理怎么样,按道理该如何。上述两位老板,显然没有按常理出牌,按道理他们该继续挖矿造楼。然而,按道理不该做的却做成了,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创新,是所谓:江湖风高浪大,英雄莫问出处。
玩高技术行业,煤老板好像更有办法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