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房价“被下降”乃国人最大悲剧


谢逸枫:房价“被下降”乃国人最大悲剧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房价继续小幅度爬涨
 
   引语:今年楼市“金九银十”变“铁九铜十”,楼市黄金周彻底泡汤。小部分开发商面临资金紧张和销售下滑及库存增加,部分房企负债上升和利润下降的困境。大部分房企面临银行贷款和金融困难的压力。购房者面临买与不买的无奈选择局面,陷入观望与被动的情绪。今年第四季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微调”。因为经济开始“微调”了,房地产调控也开始“微调”了,唯一“不微调”还是房价。请别老一厢情愿称房价暴跌或拐点来临。
 
   媒体一厢情愿报道说:“刚刚过去的十月,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乃至更低级城市,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而言量价齐跌,而有些城市甚至跌得很惨。十月,“量价齐跌”成为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最后结词。整个十月份,北京商品房新房与二手房成交创下了3年来同期新低,成交量仅为去年一半。在上海,十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创今年月度成交第二个低位,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60%。”

    媒体一厢情愿报道说:“实际上,今年来,上海的月均房地产销售面积创下了7年新低。在广州,今年九月份的房地产成交量仅为去年的一半,十月份的成交量仅有去年同期的35%,暴跌了六成以上。在深圳,十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九月份环比下跌17%,较去年同期同比下跌60%。众所周知,在其他城市,房地产市场气氛也是非常冷,成交量也是大幅下跌。伴随市场交易继续冷清、成交量持续大幅度下降的是,房价下降更加明显,更多地区、更多开发商加入到了降价促销的行列。从上海到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长沙、天津,房价下降的消息此起彼伏,全国性房价降价潮已经开启,正在全国汹涌,并大有继续蔓延之势。”

   媒体一厢情愿报道说:“十月,北京房价成交均价较今年七至八月下降了6%,尤其通州已是一月下降一千元。从3月开始,上海楼盘就开始降价。最近,在几个龙头开发商抢先大幅降价之后,诸多楼盘出现大幅降价,一些楼盘甚至达下降至到了原价的1/3。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十月也是量价齐跌,房价下降趋势变得日益明显。最近,从中海、碧桂园、保利、龙湖、招商、绿地、卓越、万科,开发商们已经接棒降价,一些大中开发商领衔掀起了又一轮降价潮,一些地区的房价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一些楼盘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跳水。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部分楼盘的降价幅度部分达到30%-40%,上海一楼盘单价直降7000元。尤其是,作为龙头老大的万科,最近在北京、深圳、广州、惠州、东莞等地的楼盘纷纷降价,不断提高优惠幅度,其在北京的项目单价直降了三千。”

   我必须从房价“被下降”说起近几日记者频繁打给问我,市场上十多个城市销售成交下降10%-80%。而市场上也有十多家房企小部分楼盘的房源打折降价销售,房价幅度下降20%-40%。开发商的销售利润和业绩不断下滑,而负债和库存则不断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和融资困难及限购等限价限贷的背景下,如此高的销售成交和价格折扣下降幅度,是不是房价真的下降了?究竟有没有下降?是怎么个下降法?

    一,2011年10月北上广深楼市四城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数据:

   根据上述官方或机构数据统计,今年10月北上广深成交同比去年10月,北京涨3%,上海降3%,广州微涨1%,深圳新房成交均价降11%。2011年11月2日,根据亚豪机构统计,2011年10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0569元/平方米。而去年10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003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仍同比上涨3%,北京房价在10月份同比跌幅也十分有限。

   2011年11月2日,根据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10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1302元/平方米,较去年10月的21884元/平方米同比仅下跌3%。

   2011年10月30日,上海市长称沪房价连续3月零增长,目前上海过高的房价正得到有效遏制。明年,上海还将进一步降低共有产权保障房的准入门槛。今年1-9月,上海经济对房地产的依存度已降至8%以下,大大低于2005年15%的水平;新开工住宅中,八成都是保障房项目。

   2011年10月30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3次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上海楼市出现了变化,特别是近三个月来,上海房价连续环比零增长,过高的房价正得到有效遏制。上海下一步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特别要重点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抓好已建成保障房的分配、入住工作,让更多居民得到实惠。

   2011年11月2日,有机构对广州国土房管局阳光家缘网站监控数据显示,10月份全市十区二县一手住宅成交均价从上月11969元/平方米下滑至11798元/平方米,但与去年同期11695元/平方米相比依然微涨1%。环比比9月均价也出现缓慢回落态势,但与去年同期11695元/平方米相比,楼价并没有回落。越秀区房价在10月份出现异动,均价达到57211元/平方米,环比增长了145%。其中主要原因在于10月份二沙岛的宏城花园以拍卖的方式售出最后一套一手别墅,该别墅以13.439万元/平方米的天价打破了珠江新城颐德公馆保持的9万元/平方米均价记录,总价达到了1.799亿元。这也直接大幅度拉高了越秀区的均价。

   2011年11月1日,根据另外一个机构对广州国土房管局阳光家缘的最新监控数据显示,截至10月1日-31日,十月广州全市一手住宅网签5771套,销售面积647521㎡,成交均价11308元/㎡。对比9月份成交,量价齐跌,成交量下降122套,环跌2.07%,成交均价下降498元/㎡,环跌4.46%。而去年同期,广州市十区二市共签约成交住宅16676套,成交面积1792510万平方米。成交量暴跌10905套,跌幅达到65.39%。和去年10月时相比,今年在调控重压下,要出现‘金九银十’那样的火爆很难。而成交均价方面,去年同期均价为11587元/平方米,仅下降279元/平方米,微跌2.41%。反观整个“金九银十”,合共成交11664套,成交均价11576元/平方米,去年同期,9月、10月合共成交28825套,成交均价11776元/平方米,成交量上相差17161套,跌幅达59.54%近六成。

   2011年11月2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房地产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10月,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9119元/平方米,较去年10月份的21516元/平方米同比下跌11%,成交均价同比跌幅创下年内新高,跌幅位居国内一线城市之首。

   2011年10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较2010年深圳全年20164元/平方米的成交均价,整体下跌4%。2011年11月2日,中原地产统计显示,2011年10月份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为18.35万平方米,环比跌6%,而成交均价为21077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2.3%,超过一手房。 

   2011年11月1日,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显示,环比看:2011年10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56元/平方米,与9月相比下降0.23%,其中40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2个城市价格与9月持平,58个城市环比下跌。同比看:与去年10月相比,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上涨5.21%,涨幅较9月缩小0.95个百分点。2011年10月全国十大城市平均价格为15720元/平方米,环比9月下降0.42%。其中仅深圳出现环比上涨,武汉持平,北京均价19050元,环比下跌0.23%。

   与上月相比,本月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比9月增加14个,是自去年8月以来下跌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月,环比跌幅在1%以上的城市数量共有11个,比上月增加1个。与去年10月相比,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上涨5.21%,涨幅较上月缩小0.95个百分点。另外,按100个城市住宅价格的中位数计算,全国住宅价格中位数为5875元/平方米,环比9月下降1.30%。10月住宅价格同比去年10月上涨5.21%,涨幅较上月缩小0.95个百分点,是最近四个月的最低水平。其中,80个城市同比涨幅在10%以内,宁波、北海、海口、哈尔滨、苏州等5个城市住宅价格同比下跌,跌幅皆在5%以内。

   2011年11月1日,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显示,十大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10月十大城市均价为15720元/平方米,比9月下降0.42%,降到了今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十大城市中,仅深圳比9月有所上涨,但涨幅仅0.28%;武汉与上月持平,其余的重庆(主城区)、南京、广州、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8个城市的住宅价格均环比下跌。在房价环比下降的8个城市中,重庆(主城区)、南京、广州三个城市降幅介于0.5%到1.5%之间,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杭州五个城市降幅在0.5%以内。从同比看,十大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上涨2.44%,其中,武汉、广州涨幅介于5%到10%之间,深圳、成都、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涨幅介于1%到5%之间,杭州涨幅最小,仅为0.18%。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显示,1~9月,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9.1%,较去年7.5%的全年涨幅明显上升,较1~8月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成交均价同比上涨8.1%,较1~8月下降1.9个百分点。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33个城市住宅用地楼面均价为141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0.2%。 较能反映市场温度的土地溢价也是一步步走低:前三季度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3.4%,仅为去年同期26.8%的一半。住宅用地前三季度溢价率下降最为迅速,仅为13.7%,而去年同期为31.8%。从趋势上看,还有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住宅用地的溢价率从一季度的19.6%下降到三季度的8%,特别是9月份,其溢价率仅为5%,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表示:“从今年1月-10月全国600多个城市房价看,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但上涨的幅度小而缓慢,小部分城市涨幅开始出现轻微回落。从国家统计局70大中城市价格报告和100个城市价格报告及135个城市价格报告等相关机构的统计报告看,以及全国600多个城市的价格看,房价未实质下降,充其量是房价涨幅下调。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楼市房价缘何只降涨幅?为什么房价没有实质下降,仅仅是涨幅回落?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有意将保障房的价格指数计入商品房的价格,而地方政府要求开发商放缓或推迟或隔月推出高端产品入市,拉低了整体价格。另外一方面是平均价格的指数仅仅说明房价的波动,却根本没办法说明房价下降了。况且房价统计的数据不过是数字游戏而已。其他方面就是媒体被政府和谐了,只能报道下降不能报道上涨。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受47个城市限购和全国400多个城市限价及全国过半的商业银行限贷等取消购首套房优惠政策。

   另外是提高房贷的成数和提高房地产税费及土地调控等一系列的调控影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小部分城市局部区域的楼盘销售和价格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不影响房价继续小幅度上涨趋势。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除了几个城市局部区域几家开发商几个楼盘家套房打折扣促销外,截止到现在,中国600多个城市并未发生如外界所言“房市已出现核心异变或者房价降价潮来临或房价拐点或楼市进入寒冷期”。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认为:“十月一线城市“量价齐跌”的说法不靠谱,一线城市调控最严厉的地方,都没有出现平均月房价涨幅下调5%,二三四线城市房价怎么会下降20%或30%?一线城市前10个月房价同比上涨6.2%,其中一线城市广州市中心越秀区房价突破5万元/平方米,环比上月房价上涨幅度达到145%。而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5%以上,有的城市上涨幅度达到50%。

   难道销售成交下降30%或50%或60%,房价就会大幅度下跌20%或30%吗?非也,销售成交下降不是房价下降的最主要理由,仅仅是开发商考虑是否打多少折扣的理由,而不是房价下降多少的理由。因为中国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运作模式决定了开发商的资金运作模式,而银行和商品房预售及材料商承建商垫资则影响到开发商使用资金的周转率。

   二,2011年10月北上广深楼市四城商品房住宅销售成交数据:

   2011年11月2日日根据一线城市销售数据,2011年10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面积54.92万平方米,上海成交45.7万平方米,广州成交面积62.8万平方米,而深圳成交18.35万平方米,成交面积仅仅相当于北京的33%、上海的40%和广州的29%。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北京商品房住宅签约套数为6万9千套,二手房住宅签约为10万余套,总成交为17万套,同比去年分别下调了18%、36%、30%。10月北京商品房住宅合计总签约套数为12760套,创造了全面网签来的最低纪录。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8869套,成交面积89.49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9.57%,均价1328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7.57%。进入2011年,上海市商品住宅市场活跃依旧,1月成交量环比虽有所下滑,但同比大幅上涨。2月,房产税开征、限购令出台,春节淡季的三重影响致使商品住宅成交量同环比均有一定比例下降。

   3月,调控政策持续消化,但对楼市冲击乏力,商品住宅成交量出现大幅反弹后,4月以来楼市成交波动不大,但仍处于历史较低位置。5月以来,上海楼市成交量持续低位盘整,量价均无明显变动,市场库存持续增加。10月成交量萎缩,量价齐跌,住宅市场库存亦逼近900万平方米。

   2011年11月2日,据机构对监控阳光家缘数据显示,今年9月的成交量遭遇“滑铁卢”,与去年同比大幅下降49.2%,跌幅将近五成。而最新公布的10月份成交数据则显示,10月网签成交量为6157套,与去年同期销量17214套相比下滑64.2%,业绩甚至不及今年9月份6412套。不仅成交量下滑,在成交均价方面,同样出现了回落。环比上月,广州十区二市的一手住宅成交均价也呈现缓慢回落态势,均价从上月11969元/平方米下滑至11798元/平方米;但与去年同期11695元/平方米相比,则基本持平。

   2011年11月2日,有机构监控阳光家缘数据显示,10月份广州市一手住宅网签成交量为6157套,与去年同期销量17214套相比下滑64.2%,甚至不及今年9月份6412套。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份二沙岛宏城花园以拍卖方式售出最后一套一手别墅,将广州市均价拉高了226元/平方米。数据显示,10月份广州市一手住宅网签成交量为6157套,与去年同期销量17214套相比下滑64.2%,甚至不及今年9月份6412套。

   在楼价方面,全市十区二县一手住宅成交对比上月均价也出现缓慢回落态势,均价从上月11969元/平方米下滑至11798元/平方米;但与去年同期11695元/平方米相比,楼价并没有回落。其中原因在于10月份二沙岛的宏城花园以拍卖的方式售出最后一套一手别墅,该别墅以13.439万元/平方米的天价出售,总价达到了1.799亿元。这也直接大幅度拉高了越秀区的均价,使得越秀区均价达到57211元/平方米,环比增长了145%。

   2011年11月2日,有机构对阳光家缘数据显示:2010年9月1日至10月13日广州全市网签成交套数为21576套,均价为12478元/㎡;而2011年9月1日至10月13日广州网签成交套数则暴跌至8833套,均价则基本持平达到11818元/㎡。两相对比,今年成交量与去年成交量同比下降幅度高达59%,价格仅下降5%。

   2011年10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市场共成交2211套,成交面积为18.35万平方米,较9月份的16.26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7%,较2010年10月份的45.68万平方米同比下跌60%。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表示:“目前在成交进一步趋冷的情况下,市场库存增加正加大销售压力。由于市场消化速度缓慢,楼市库存量也不断累积。市场整体仍呈现“价稳量滞”格局,这种背景下必须要继续快速销售,新盘以低价入市。以明显的价格优势换取现金。不过,购房者观望格局依然浓重,楼市成交将继续深陷低谷。而由于市场在推盘高峰情况下依然反应冷淡,开发商推盘积极性降低,考虑到实际推盘的节奏根据市场需求而放缓慢。

   目前政策难有松动,年底资金压力更加明显,楼市成交持续低迷,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开发商加紧出货,后市新房成交量将会上升,成交价格将随着大规模的调价策略而有所下降,但大幅度的降价的范围不可能将继续扩大。一向被视为国内房价“风向标”的北上广深楼市在10月份销售成交领跌全国城市,楼市由政策主导向市场力量主导的转变

   在北京、上海等多个楼盘集中降价之前,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深圳早已开始了降价博弈,在限购和限价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楼市在10月份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成交量进一步大幅萎缩,而成交量萎缩进一步施压房价下行的现象明显。眼下成交低迷,除了购房者价格预期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难以协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信心不足。因此即便部分项目下调价格,也很难吸引观望中的购房者马上入市。

   “金九银十”的惨淡,持续低迷的成交量,使市场对楼市四季度的预期并不乐观。下个季度,中国房市的关键词是分化加剧,拐点将至,行业洗牌与调整期到来。第四季度上市房企业绩整体增长的趋势未发生改变,但是上市企业业绩将趋于两极分化,部分企业的亏损面将加大,部分上市房企负债率将大幅上升。这与资金链压力与项目开发数量有着直接关系,房地产行业供需市场的假象平衡决定着资本竞争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竞争的主要方式。

   三,截止2011年10月北上广深楼市四城库存数据:

   2011年11月1日,在北京,目前库存已达到了12万套,即使不再新增供应、按照目前去库存化速度,消化这些库存也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2011年11月1日,截至10月30日,北京中原统计数据显示,住宅库存已经达到了11.8万套,创造了2009年6月8日以来的库存最高点。同时,北京住宅土地市场寒冬早至。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今年北京住宅成交楼面单价呈下降趋势。去年全年北京成交楼面均价6224元/平方米,而到今年10月,下降至4840元/平方米,降幅超过40%。当地部分区域下降幅度超过50%,例如丰台区。

   2011年11月1日,截至10月30日,上海全市新房可售面积约为972万平方米,与三个月前数据相比,存量基数再度增加100万平方米。由此可看出,全市住宅存量正不断积压,并多次刷新历史纪录。2011年9、10两月,全市新房的总体供应量达到185万平方米,9月的新增供应量达到125万平方米,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点,不过在10月迅速腰斩,上月全市拿到预售许可证的楼盘共32个,供应面积约为60.3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51.8%、同比下降36.5%,创近6年供应新低,仅为2009年峰值时的46.9%。

   虽然新增供应水平持续下降,但持续走低的成交量使得库存继续增长。现在楼市向下的通道已经打开,趋势性的拐点逐步显现。但楼市成交的僵持仍待降价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市场潜在购房者的降价预期坚定;若后市房价只是微调,则未来两月将难现去年的年末翘******情。

   2011年11月1日,截至10月31日,广州楼市累计可售一手住宅套数为51074套,未售套数为93609套。

   2011年11月1日,截至2011年10月31日,深圳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可售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可售套数为23436套。

   根据巨灵财经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29日,根据申万一级分类的13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悉数公布了三季报。139家企业三季报存货合计1176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8407亿元相比增长39.9%,与今年中报时的10778亿元相比,环比增长9.1%。另外,139家公司中,库存同比增长的107家,占比77%,库存环比增长的103家,占比74%。万方地产库存上升最快,中报时库存仅1.88亿元,三季报猛然增加到2.76亿元,增长46%,而渝开发、国兴地产等在三季度存货增长亦超过20%。

   “招保万金”四大金刚依然成为库存主力军,四家合计库存4523亿元,占所有公司库存总和1.17万亿的38.5%,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8%。四家巨头中,万科的库存最大,达到1923亿元,其增长也是最快的,环比增速达到13%。

   截至9月31日,144家房企的存货总量已经达到了1.22万亿,较去年同期的0.86万亿大幅上涨41.86%,其中“万保金招”四大龙头的合计库存为4523亿元,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8%,并占到了所有上市房企库存总和的近4成。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1年11月1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上市房企期末存货余额飙升至12076.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0.74%。其中又以“招保万金”四大房企巨头为首的上市房企分别占据了该榜单的前四席。其中,万科A、保利地产、金地集团、招商地产今年三季度末存货余额分别为1929.36亿元、1471.89亿元、652.62亿元、469.78亿元,合计高达4523.65亿元。与去年三季度末相比,报告期内存货余额同比增幅分别为56.61%、44.90%、38.82%、32.46%。而去年同期上述四大房企巨头存货余额分别是1231.96亿元、1015.78亿元、470.12亿元、354.65亿元,合计达3072.51亿元。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认为:“今年市况持续收紧,调控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一线城市库存顶破天花板,今年所剩的库存量高于去年同期数据,对于开发商而言,销售的压力显然只会越来越大。离年底仅剩两个月了,楼市的库存量值得关注。高库存对于开发商而言,销售的压力显然只会越来越大。在体量庞大的存货面前,如果考虑存货跌价准备,上市房企有限的业绩只能说是微不足道。一旦将来房价下降,巨额存货意味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这对上市房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堰塞湖”。对上市房企而言,当前最大的风险在于资金风险和资产减值。

   四,截止2011年10月北上广深楼市房企现金流和收入利润及负债率等信贷额数据:

   三季报显示,144家上市房企净利润比二季度下滑三成,存货达到1.22万亿元,其中“万保金招”四大公司的库存为4523亿元,占比达到37%。

   益盟操盘手数据,今年前三季,沪深两市15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净利合计达241.29亿元,同比减少了53.69亿元,降幅达18.20%。同期房企存货余额也飙升40.74%。9月末上市房企短期负债合计达4550亿元,为其账面现金的2倍。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三季报,有统计的131家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632.5亿元,去年同期为负543.58亿元,同比降幅为16.37%,环比降幅为19.31%。前三季度房企融资现金净流入仅为63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1%。而财务费用则达到47亿元,同比上升27%。

   三季报,有统计的131家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632.5亿元,去年同期为负543.58亿元,同比降幅为16.37%,环比降幅为19.31%。

   截至10月上半月,今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已达9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数量,至今已有25家左右房企涉足矿业,约占房地产上市板块的五分之一。

   今年前10月,较大规模的房企股权交易累计已经达到了93宗,总交易额300.8亿,远超2010年全年的84宗165.25亿的规模。其中仅10月份的交易额就达到了44.15亿元。截止10月份,中原地产在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大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房地产企业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房地产企业或项目总数已经超过600宗,超过去年同期的一倍。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前三季度,144家房企的应收账款合计203.7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2.05亿元上涨25.71%。按申银分类的144家房地产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562.45亿元,较同年同期的2160.27亿元上涨18.62%;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9.91亿元,较同年同期的285.01亿元上涨22.77%

   数据显示,三季度144家房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65.55亿元,较今年二季度的961.94亿元环比下降10.02%;而净利润则从二季度的143.96亿元下滑至三季度的97.03亿元,降幅高达32.60%。7-9月份净利润环比下降的房企超过80家,占全部上市房企的6成。而包括万科A、招商地产、金地集团、等龙头房企三季度业绩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表示:“受销售不利的影响,上市房企的销售业绩大幅回落。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冬天成为国内不少房企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史上最惨淡的“金九银十”结束,房企也纷纷亮出了三季度业绩。资金压力加大的同时,融资成本也不断上升。能不能撑下去,关键就看资金状况了。从整体情况来看,三季度房企业绩不佳,存货量激增,现金流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显然,上半年的楼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正在全面显现,存货量增加,未来房企资产负债有恶化趋势。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称:“政府封闭了房地产行业银行信贷渠道以及证券融资渠道,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出现压力,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降价等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资金链稳健。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房企只有通过这些渠道扩大融资范围、加速资金回流。房地产企业应当在保证资金稳健的情况下,积极拓展项目开发,以快速经营的模式维持资金回流速度,以不断缩短资本收益周期,从而解除经营困局。

谢逸枫

2011年11月6日

 

 

 

   三季度房企预收账款增加606亿元,环比下降33%,显示出第三季度销售业绩不佳的状况。同时,本年度在信贷紧缩和行业调控背景下,地产行业的融资也很困难。前三季度房企融资现金净流入仅为63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1%。而财务费用则达到47亿元,同比上升27%。相比于上市房企,缺乏融资渠道、在建项目和储备比较有限的中小房企的日子更是难熬。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现在已有不少中小房企已经出现卖掉公司或者部分项目的情况。

 

   下一季度,不论房价拐点是否实质性到来,从现有数据和趋势来看,房企业绩继续两极分化应是在所难免。房地产行业已逐步步入行业洗牌与调整的阶段。短期内参考融资成本和项目的收益率所决定的盈亏平衡点进行降价;中长期行业的分化与整合,房地产行业的破产、兼并与收购将成为常态。不过,虽然144家房企今年的整体业绩还在增长,但同比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并且在三季度,144家房企合计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较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

   而随着楼市调控的持续深入,相比于上市开发商,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房企更是难熬。目前,不少中小房企已经出现卖掉公司或者部分项目的情况。本轮调控政策主要落实在一、二线城市限购,全国性的限贷,而由于中小房企的土地和在售项目储备都比较有限,因此相比一线房企,他们的资金压力更大。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的并购还会继续增加。

   在限购限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冲击下,今年中报,上市房企的库存已经如破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企业的库存仍然在继续增加。显然,从同比环比数据看,房企库存在三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去库存压力明显。然而,雪上加霜的是,从领先指标“在建工程”来看,如果销售继续萎靡,后续房地产存货继续积压无法避免。三季报房企的业绩下滑、负债攀升、现金流恶化较为明显,而存货的继续增长,则预示着未来房

   随着10月份的结束,各家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披露工作也正式收官。而对于多数房企来说,由于楼市调控的持续,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核心指标上,1-9月份众房企的同比增速纷纷放缓,而第三季度的数据更是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其中净利润从二季度的143.96亿元直线下滑至三季度的97.03亿元,跌幅超过3成。此外,144家房企前三季度的应收账款合计203.7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2.05亿元上涨25.71%。

企的资产负债表或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显然,楼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正在全面显现,虽然房企的土地购置在回落,但未来潜在供应压力在明年下半年之前很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