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在高教分类发展与竞争


柴福洪
 
当今的中国,比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当然进步了许多、发达了许多,尤其是生活状况,有天壤之别。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全面“赶英超美”,没100年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生活、生产方式还不能向英、美学习。
 
中国的未来,靠什么?靠今天的高教分类发展与竞争。
 
1、中国的未来靠创造力
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本质上不是靠战争略夺得来的,而是来自本身的创造力。英、美是强大后才开始略夺,没有强大之前,或强大之后,其社会创造力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对世界的略夺只起到加速的作用。
 
中国的未来,不可能通过略夺世界资源来实现,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提高国民的创造力。提高国民的创造力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全社会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创造性人才专心创造,对有创造者以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终生优厚的待遇。二是在教育领域强化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对挑战常规、挑战权威者以肯定,给予更高、更优质的教育条件。
 
如果中国不能形成鼓励创造的社会的氛围,不给创新者以生存空间、发展条件,中国永远只能在追赶中生存。永远只是一个世界二流国家,不可能成为一流国家。
 
例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该说是精英教育。过去的“精英”的含量义是聪明,聪明的主要内容是记忆力强。现代的“精英”的含义,要改成“创造力”,谁的创造力强,就让谁读研究生。可是,我们的研究生考试很多科目都是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创造力和学术素质。占研究生较大比例的推荐生,创造力也没有突显出来。
 
研究生招生,不要为了防止腐败,淹没了创造。防止腐败的最好办法是阳光操作。
 
2、教育质量提高靠竞争
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多次提出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要实行素质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高等教育重在分类。
 
一是分类发展。分类发展就是要明确每一所高校的类别,不能全国所有高校一锅煮,所有本科高校向清华、北大看齐。目前,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最有特色的高教,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一套办学理论和指导思想,而普通本科高校,都在树雄心、立大志,个个要办综合性大学校,一方面要发展学科齐全,在“大而全”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申请了研士点,再报博士点。这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国家“985工程学校”已经有39所(985工程学校,同时又是211工程学校),还有“211工程学校”72所,合计111所。高职教育有100所示范,100所骨干院校。这些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学校,但都只有名分,没有真刀真枪地竞争。其示范与引领作用不强。优质高校不是评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只有竞争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才能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分类竞争。如何创造竞争环境呢?一条,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价。所谓信息公开,就是教育部在其网站上,把全国所有对外招生的高校的办学信息,向社会公布。
 
公布的信息是:校领导个人“教育专家”信息;学校每一个专业教师数量和教授的个人信息;每一个专业在校生人数信息;学校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藏量、年均财政拨款、科研成果等。
 
国家明确各高校的大类,分类发展的同时,实现分类竞争。把高校的基本情况原原本本地公布于社会,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去评判。不要把高校的真实情况都隐瞒起来,甚至发布虚假信息,诱导公众和学生,让高考学生去猜、去推断。
 
另外,对高校评估,再不能由教育部来评,要由第三方来评,由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关系的组织来评。第三方评价组织的运行费用,由被评为中等偏下的高校交费筹集,所有高校五年评价一次,全部信息向社会公开。这样,就一定能实现高校实质性竞争。
 
三是国家对高校实行普惠制,取消“锦上添花”的作法。过去,我国长期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办世界最大的教育,只能是对重点高校重点优惠、照顾。现在不同了,政府要像父母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位子女。当然,不同特质的孩有不同的投入,分类了,就分类制定国家资助标准。通过立法形式,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的标准。这是竞争的必要条件。
 
3、高教普及、竞争与国际化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常态
目前,在经济结构没有调整到位之前,高等教育特色不明、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势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如果经济结构调整能如期实现,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岗位不多时,接没接受高等教育的区别,就能突显出来。
 
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适龄人口下降的条件下,五年之后中国就有可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者在50%以上。当下一代的青年人口高等教育率提高到50%以上时,个人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强弱,才是个人竞争力所在,毕业生的社会成就,就是高校竞争力的体现。
 
高教普及与竞争,是高教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中国高教普及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高教竞争,需要人为的顶层设计。中国高校什么时候开始竞争了,中国高教离国际化的时间就近了。
 
没有竞争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中国高教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没有地位就不可能国际化。国际学生主要是直奔教育质量而来的,目前中国的国际学生,是奔中国文化特色和回国就业条件而来的。
 
是否保留全国统一高考生制度,要视高校分类发展的结果与高校招生的科学内涵提高的状况而定。目前的高考是不得不保留的坏制度。
 
 
                                              20111218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QQ303272660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