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日本人一定天天吃“生鱼片”“寿司”“天麸罗”这些“日本料理”,但其实,日本人并非天天鱼虾螃蟹,他们饭桌上菜肴的种类,更多是那些小菜。尽管如此,日本人对美食,永远有超越其他民族的热情。
假如你拥有美食知识,那么你在日本可能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谈话者。刘迪有一朋友原籍广东,小时跑到香港,后转道来日本。刘迪认识他的时候,他在横滨一家很大的饭店做“料理长”,常在电视节目中露脸,红得可以。一次刘迪偶在一个早稻田大学教授面前提起“料理长”,没成想那早大教授一定要请“料理长”到早大主持一个“健康与食品”的讲座。
显然,今天日本人对饮食文化的热情,与其经济、文化发展有关。他们是把食品当作一个改造民族体质的处方。古时,日本的饮食内容缺乏肉类,近代之后,“国民导师”福泽渝吉号召日本国民“一切以西洋为目标”,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生活习惯开始洋化。比如,日本人本来没有吃牛肉习惯,但明治维新后,不少日本人认为,要想跟西人争一日之长短,必须先改变国民体质,引进西式食物,不但吃牛肉,还喝牛奶、啃面包。当时天皇率先垂范,破例亲尝牛肉,此后欧式饮食作为优等食物在日本流行。
高度增长之后的日本,饮食生活逐渐丰富。今天,居酒屋里的菜肴,很多你无法确定国籍。此外,在日本各地,人们常见到的餐馆还有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印度、泰国、越南、柬埔寨等料理。
近20年来,日本的“中国料理”大为改观。记得刘迪刚到日本,想找一家比较合口味的中国菜馆不多,街上挂“中华料理”牌子的餐馆做的中国菜,多用很重的淀粉。但现在,很少再看到这类“伪中国菜”,新一轮的中国菜,多是新移民带来的。刘迪认识一个上海人,她在涩谷开了一家名叫“上海人情”的家常菜馆,生意兴隆。而国内有些系列店如“小肥羊”、“小尾羊”也陆续在东京登陆。东京池袋城铁北口,陆续出现一批中国菜馆,味道很正。
日前,刘迪居所附近有一商业中心开业,各地“乙级美食”摊贩赶来助兴,好不热闹,其中“煮下水”、“烤土豆”等,周边居民聚集在此,朵颐大快。“乙级美食”是近年日本媒体频频出现的一个词。有人将其定义为“非奢侈、价廉、平时经常食用的庶民性饮食”。不过这个定义实在太宽泛,日本人把常见的拉面、涮锅子、煎饺什么的也都算入。以笔者看,“乙级饮食”其实包括所有在日本人观念中属于非主流的食品。
以前,在日韩国人、中国人吃猪血、猪牛内脏,日本人非但好奇,甚至投来有蔑视的目光。在他们看来,那些家畜下水,无法成为商品,被当作不合标准的东西处理。“文明”概念之下,日本人对食品的感知来自政治而非自己的味觉,他们相信牛排好吃,而牛下水则不好吃、不卫生。但今天不同。现在,日本媒体与业界掀起的“乙级美食”运动,受庶民拥护。这其实是大众对“近代”饮食的反抗。近代化浪潮中,牛排、面包与西洋器具一同引进,而传统饮食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今天,日本人更相信的是自己的感觉。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那些在近代“文明”的旗帜下被压抑、埋没的食品隆重登场。
其实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有人提出“乙级美食”这个概念,不过,这个概念真正火起来,还是最近几年的事,2006年,日本举办第一次“乙级美食”全国大赛,此后这类活动增多。高速增长时代的奢华已经消退。此时,也许就是味觉返璞归真的时代。
日本各地,常举行各种“祭”,即地方节日,在“祭”的日子里,“乙级美食”大显身手。各种小摊、店铺各推出各种“乙级美食”,在这个旗帜下,甚至有我们中国的牛肉馅饼。一次我在八王子,看到两人卖油煎馅饼,寒风中小摊前面排一大溜人,而那一男一女不慌不忙煎他们的馅饼,颇觉不可思议。
几乎所有人,都可称自己的料理为“乙级美食”。那些下里巴人的馆子,诉诸“乙级美食”,便可广为招徕。众多个人、店家、组织加入这种“庶民美食运动”,地方政府出面,作为后援。
今天,日本人在味觉方面,逐渐不再在意西方人的目光,于是他们的味觉就获得解放。这就是今天日本“庶民美食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