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事万物本无主,可是,最后某一些人却可以拥有巨大的物质资源与财富,为什么会这样?
可以从中国的思维体系中来探讨这个问题。某个人拥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利益,固然可以看成是由他个人争取来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包括已经拥有财富的人共同给予而积聚来的。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厚德载物的思想古已有之:只有德厚重了,这时候才能承载万物。
另外,《道德经》里提出了“德交归焉”的思想:有共同德性的人,当他们接近之时,就会归聚、聚集在一起。因此,无论是企业,亦或是其他任何创造财富的组织或者模式,归根结底,是人汇结在一起的。化而言之,他们共同成就的过程,也是人才共同汇聚的过程。汇积以后,这种德的力量就会共同积聚在一起,然后承载万世间的一切物质、财富。
由是观之,德的产生,是因为应用了道。只要应用了道的力量,就会出现德。因此,中国哲学中道和德不可分。再进一步看,何为德?如何方能接近德?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于从自然现象中追寻道的规律。《中庸》开宗即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据此,遵循天、地的规律行事才是最接近道的。
进而延伸,天、地具有什么特性?《道德经》中提到:“天之道,利而无害”。由此,人如何学习天道?《道德经》中又提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但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违背天道,而非顺应天道的,是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关于天道,《道德经》里是这样表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以有余以奉天下——可以看出,上天往往是取多补少,把资源财富从拥有多的方向向少的方向积聚。正如低洼之地往往能够承载更多的水,酷热之夏天往往就要下雨一样,自然万物的生生息息,往往是不断地向失衡面补缺的过程:哪一边缺少,便向哪一边充补。于人而言,喜好剥夺物质财富匮乏者之财富的做法,有违天道,因而往往不能得到自然中德的力量的有效支持。
由此可见,贡献、给予、奉献、爱,即是德的体现之一。所以古人有云:行善是为积德。做对周围的或者大部分人有益之事,是为善。损害大部人的利益而满足小部分人的利益,则为社会所不允。不幸的是,大部分人的特性即是这样,他们通过这样方式去讨好某些位高权重之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论语》有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换而言之,君子会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从而最终完成达成团结;而小人则各自结党营私,违背这种子规律,破坏整个大众的团结体系。
行善便能积聚德,因此,我们应多作善行,莫要积恶。佛教经典也提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诸佛教。”所有一切的觉悟者均以此规律教导我们:善事、好事应为,应拥,应护;恶事、坏事则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人有善念,作了善行,不断重复,这些便成积聚成德的力量,积善成德。而德的力量会不断汇总、归结,因为它合乎天道;当它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一种承载物质、承载财富的基础,万事万物渐而向之聚拢。当人的力量、物质的力量聚拢了,也就创造了人世间的财富。
是故,财富创造以后,就出现了富贵的人。有些人拥有了财富,但只可称为富人,而非贵人,何故?富有之人,如果能帮助周围的人,才能成为别人的贵人,方可称为富贵之人。清人王永彬在其《围炉夜话》中说:“贫贱非辱,穷而媚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而利济于世者为荣。”因此,富有之人,虽拥有金钱与财富,但未必是真正的贵人。将己有财富与人分享,履行天道,共创美好生活,方为真正为富之道。否则即是为富不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为君子穷达之道。如果我们没有获得巨大物质财富,是由于我们个人修为尚未符合道的意识、境界,我们的行为都没有符合它,所以我们的德自然也不够,积聚不了财富。而当我们的德积聚够了,知识、思想、意识、境界“达标”了,我们的行为就能够积聚财富了。有了必要的财富,我们就要兼济天下,跟所有的人共同走向富裕,共创美好生活。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哲学当中,关于物质创富方面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