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情结,应先以民生“国际化”为重!


  【摘要】最近“国际大都市”再次成为热词,在媒体上频频亮相。据报道,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一项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平均算,每个省份要建五个以上“国际大都市”。城市化进程中的跃进化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

  【关键字】“国际大都市”情结   民生“国际化”   城市化

  “城市化无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推行的城市化风,无论是动机还是现实意义,都无可非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研究员指出,但过度沉迷于“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采用“大跃进”的方式来搞,脱离城市化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一味大扩张,最终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将会使整个经济社会走向不可自拔的地步。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的政府、规划部门不事先考虑好,等问题严重时再整改花费就会几何级数增加。真正的城市化应该从一个城市健康发展和上百万市民切身利益着眼,“命”远比“名”运要显得紧迫和现实。盲目建设除了烧掉大把冤枉钱和加重百姓负担外,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座“虚胖”的城市。现在我们的许多领导大都很缺钱,他们在一个地方当官也就几年,都只顾眼前利益的多,但我们的中央高层要着眼未来,不能被他们忽悠了!

  从各大媒体的评论来看,舆论对这些城市,确切的说是这些城市的领导,做着“国际梦”的领导猛拍板砖,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各地一窝蜂的“国际化”造城运动,对许多尚很脆弱的城市而言,不但毫无益处,反而是致命的内伤”,有关专家对此深表忧虑。许多人深知,成为国际大都市得符合许多高要求,如必须同时具备区域中心、会展中心、人居之城、传媒之城、文明之城等多项条件。这对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来说,无疑是苛刻的。

  之所以,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争先恐后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我想,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很显然的就是当地领导的政绩;另一个就是围绕领导及其周围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油水”。根据当下国内不少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往往离不开大兴土木、圈地运动,建设“世界第一”或“亚洲第一”之类的形象工程——这其实也是建“会展中心”、“人居之城”等硬件所需。而这样的建设会给各级领导带来显赫的升迁机会和滚滚财源,但与这些人的丰厚利润相比,广大民众不可避免地就会成为所谓的“城市化”的牺牲品:大量的财政用于建设硬件,结果导致民生投资长期不足,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这一点,我们的领导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这些地方缺钱啊!)。

  去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该组织的粮价指数再次上涨,而且目前仅略低于2010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中国的粮食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1.7%。尽管造成粮食价格上涨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扭曲的城市化在其中占了很大的部分。从当前一些地区搞的所谓“城市化”来看,大都市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靠行政手段突击造城实施的,这将使中国的大城市化有可能出现泡沫化,给农村带来倒退、农业带来衰落、农民带来灾难,这种情况下,粮食不上涨才怪呢!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民祖祖辈辈靠种田种地仍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的国家也不可能买入“共产主义社会”。只有走城市化、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出富裕走出强国之路,这是中国的实践证明了的,也是西方的经验总结。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是土地、建筑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类文明、人民生活的城市化,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规划、建设城市,最终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能再强推了,全国很多人已经生活,工作在城市,耕地在锐减,农业从业者减少,农产品价格已开始暴涨,带动所有物价上涨,生活生产成本提高!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的城市化模式!以后都挤在城市,但生活质量相当差,这样的城市化有用吗?城市化是方向,但怎么定义却各有不同,也提醒我们各级官员,切勿盲目追求国际化,走入歧途,对城市面貌大动干戈、强拆强建。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都不是刻意造出来的,而是在完善了市民福利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科学规划形成的。如果不顾及现实民生,而指望通过速成的方式成为国际大都市,我看最多也只能获得光鲜的“国际”外表。希望,中国的“国际大都市”先以民生的“国际化”为重。

  
中国百姓拒绝“大跃进”式的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