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要发展,平台要生存,离不开资本的投入。
对于资本的用途,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用途。他的这方面研究,既是其有关资本认识的核心思想反映,也是十八世纪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代表性见解。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中,斯密在第二篇中单辟一章讨论资本的各种用途,这足以表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斯密认为:“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
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
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
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
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
按照斯密的解释,这四种用途中的第一种用途是指农业、矿业、渔业投资,第二种用途是指工业制造业投资,第三种用途是指批发商业投资,第四种用途是指零售商业投资。斯密不仅做出了这四种资本用途的划分,更重要的是,他从自身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考察结果出发,高度概括且明确地以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
数字贸易中,通过平台进行的消费主权资源的整合,促使生产者生产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部分资本的作用可以视为是“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与“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
同时,有数字贸易的整合,增强货物运输对象的针对性与精确性,更好实现“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与“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
通过数字贸易平台,资本可以全部发挥四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其各方面能力的极限。
不过,在此需要阐明的是,斯密所说的分有四种用途的资本均指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本,也就是说对生产性劳动的确认是资本存在及用途划分的前提。斯密本人认为,“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由此可见,斯密认为能将劳动物化在物上,能使物的价值增加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否则就不是生产性劳动,资本同生产性劳动的结合是资本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只有同生产性劳动结合的投资才是资本,即资本不论怎样划分用途,都是同价值创造或是说物的价值增加直接有关的。而正如上述,数字贸易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正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在因特网尚未普及的时代,顾客从大多数制造商那儿得到产品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分销商和零售商构成的层层“金字塔”。通过数字贸易平台,今天的消费者可以直接与迫切想提供网上服务的制造商打交道。以前,收集金融产品、旅游选择及其他消费品的信息要消耗大量时间。许多服务公司靠为顾客收集整理这类信息来赚钱。今天,各种生产商、服务商、中间商通过数字贸易平台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他们需要的许多信息。数字贸易为几乎每一次的商务交易都削减了大量成本,正如预定机票、银行交易、保险和支付账单的抽样数据所示。这就是数字贸易平台所创造的价值所在。
资本通过数字贸易产业平台,实现价值的增长;有了各种资本的投入,数字贸易平台的存在有了基础。
知识资本在数字贸易的特殊作用。货币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单纯依靠货币资本发展经济很快就遇到了“瓶颈”。货币资本的不断增长,带来的是资源消耗的不断加速。因此很快就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继续支撑经济高速增长需要的局面。
为了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新的支柱——知识经济。通过以知识的投入代替资源的投入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制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将知识的成果以货币资本的形式进行量化之后在市场上流通。
在这个时期,知识还未能成为真正的资本。因为知识产权是知识资本的成果,而不是知识资本本身。知识资本的很多成果,是无法完全用知识产权的方式表现的,它所能表现的只是一部分成果,即可以购买和流通的那些成果。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更大程度上是由货币资本代行知识资本的职责,而不是让知识资本本身参与管理并承担责任。在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之下,货币资本所有者仍然是企业的控制者、企业责任唯一的承担者和企业利润的唯一享有者。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已经十分重要,能够承担企业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要求在企业中获得更大的权益。但是,所有的人——包括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自己——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仅仅把知识资本的所有者看做是货币资本的代理人。对知识资本尚未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却认为应由代理人负责。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试图解决代理人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科学理论支撑,人们无法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的活力解放出来。我们认为必须将知识产权体制转化为知识资本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才能使市场经济真正迅速地发展起来。
知识资本是以知识形态表现的资本,它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有知识性、技术性的投入。人们对知识资本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再到知识资本的逐渐深入化的过程。
人力资源是货币资本投入教育后转化而成的由人的个体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作为资本投人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创造价值,即转化为人力资本。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明确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指凝结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费用转化而来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莱斯特·瑟罗则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M.M.麦塔从人口全体的角度给出了人力资本的定义:国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
人力资本的概念进一步演进到20世纪末,人力资本中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本的概念因此也逐渐成形。斯图尔特认为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构成了知识资本体系。人力资本指员工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是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等。顾客资本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度、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实际上这就是一部分消费主权资本,只不过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消费主权资本的作用,而未能把它与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相区分并提炼出来。
作为资本的第二形态的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货币资本联合知识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地区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